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咬文嚼字的彭德懷將軍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10-13 10:02:04  



  ●不宜輕易發“動員令” 

  1954年7月23日,《人民日報》刊發了彭德懷審定的社論《一定要解放臺灣》。在審閱和修改這篇社論時,充分體現了彭德懷的嚴謹。 

  社論發表之前,7月22日下午,《人民日報》軍事記者連雲山先用電話聯繫後,帶著鉛印的社論清樣稿來到中南海永福堂彭德懷的住處,說:“明天見報,要連夜排版。新華社還要譯出外文播出。首長審閱修改後要趕快拿回去急辦!” 

  按工作程序,軍事秘書應先看一遍稿件,盡可能提點供參考的意見以備咨詢。但在連雲山催促下,軍事秘書來不及細看,就送彭德懷閱審。半個多小時後,彭德懷召軍事秘書去取稿:“可拿回去發表。”樣稿上有幾處已用鉛筆修改過。軍事秘書還沒有逐一細看,連雲山就催促說:“首長審完了,要趕快回去辦理,交給我吧!”說著,接過文稿匆忙騎自行車返回王府井報社。 

  隨後,軍事秘書又給彭德懷送上一批文電,彭德懷問道:“社論修改的地方你看了沒有?有什麼意見?”軍事秘書如實說:“報社的同志急於拿回去連夜排版,我未細看。”彭德懷說:“我改了幾處,其中末尾處原稿寫著‘全國人民要動員起來,為解放臺灣而努力奮鬥!’我把‘動員起來’劃掉,改用‘一致努力’,又劃掉後面‘努力’兩字。這樣改一下,是因為按世界各國慣例,只有在國會通過對外宣戰議案後,才可在全國下達動員令,或者國家遭受重大災禍進入緊急狀態時下令局部動員。一般情況下,和平時期不能輕易號召動員起來。當前中國的中心工作是進行五年經濟建設,至於解放臺灣,主要是政治上、外交上廣造輿論,使全國人民在和平環境下不可懈怠。從軍事工作上看,臺灣海峽的鬥爭是長期的,只是軍事工作的一部分,不是全力以赴,全軍的中心工作是訓練。” 

  ●堅決劃掉“無私”兩字 

  彭德懷於1952年7月主持軍委日常工作後,在審閱軍隊內部文稿文件時,每逢看到對蘇聯“無產階級國際主義友誼的無私援助表示衷心感謝”這樣的文字時,總是把“無私”二字劃掉,但也不作任何解釋。直到50年代後期,劃掉“無私”二字的緣由,才逐漸被軍內外中層以上幹部理解。 

  原來,新中國建立後,在新聞報道和書刊等輿論宣傳上,都一致讚頌蘇聯對中國的無產階級國際主義友誼援助。絕大多數文章中都有“無私”二字。而注意到有“無私”兩個字的人並不多,更少有人去思考和議論兩個字的內幕。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東西方兩大陣營的“冷戰”對峙中,中國“一邊倒”地同蘇聯訂立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在中國抗美援朝、恢復經濟、開始5年經濟建設進程中,蘇聯提供了武器、貸款、工廠設備,派遣顧問專家,轉讓技術資料,對中國縮短同先進國家差距的積極作用垂諸史冊。然而,蘇聯提供的物資和技術資料,都不是無償的。或用外貿現匯付款,或付貸款利息,而且按國際慣例並不怎麼“優惠”,甚至有苛刻之處。如在抗美援朝戰爭中,蘇聯提供的武器,有些是國際先進水平的,如米格-15殲擊機,伊爾-28輕型轟炸機。但如米格-9殲擊機、圖-4活塞式重型轟炸機和大部分陸、海軍武器,則是蘇聯軍隊換裝下來的淘汰品,具有推銷舊軍火的成份。 

  彭德懷對蘇聯武器曾給予積極肯定的評價,他說:“朝鮮戰線穩定有幾個因素,一是志願軍的作戰經驗日益豐富,二是有了坑道工事,三是裝備改善,有了蘇聯的各種火炮。”但使彭德懷深有感觸的是,蘇聯出於利己主義考慮,在志願軍出國時,雖答應先提供36個步兵師的輕武器,但卻不肯提供40型步兵反坦克火箭筒。中國人民志願軍出國作戰時,反坦克武器奇缺,當時全國全軍只有繳獲的美式60及88.9毫米火箭筒642具,57毫米無後坐力炮29門,但火箭彈、炮彈有限,入朝部隊每個營只有火箭筒3具。而美軍每師有坦克140輛,88.9毫米火箭筒543具。 

  志願軍由於缺乏反坦克火器,只能靠戰士機智勇敢地使用集束手榴彈、集束爆破筒和炸藥包來進行反坦克作戰,受地形限制很大。如第二次戰役中,志願軍眼看著西線龍源裏美軍200多輛坦克和汽車突圍逃走、東線下碣隅裏美軍坦克引導步兵逃走。第四次戰役未能殲滅砥平裏的美軍,原因之一就是未能阻擋住解圍之敵軍坦克沖入砥平裏,與守軍會合。在中國兵工技術專家和工人努力下,終於在1951年自製成功了90毫米火箭筒以及57、75毫米無後坐力炮和彈藥,下半年源源送到朝鮮前線,為志願軍的反坦克作戰做出了重大貢獻,但是在時間上晚了一年。 

  彭德懷身為中央政治局委員,知曉那些不見於國內報刊的國際信息。美軍在仁川登陸後,朝鮮戰局逆轉。但蘇聯在聯合國的代表和國內輿論上都反應謹慎低調。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二次戰役後,美軍敗退到“三八線”上。美國黷武好戰分子狂妄叫囂,要轟炸中國東北,封鎖中國沿海,美國總統杜魯門揚言要在朝鮮使用原子武器。在國際局勢日趨緊張的氣氛之下,蘇聯於1951年1月2日通過駐日本東京軍事代表團向美國表示:蘇聯沒有軍事人員在朝鮮作戰,今後也不會有。但如美軍越過蘇聯邊界,蘇軍將全力投入戰鬥。美國官員把這一信息報告華盛頓,並心領神會。蘇聯有意回避了中蘇同盟條約,即對美國可能向中國領土的軍事行動不表態。 

  實際上,就連蘇共書記赫魯曉夫也坦率地談過,蘇聯援助不是“無私”的。因此,彭德懷劃掉“無私”二字,體現了他遣詞用句的一貫嚴謹作風。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