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封建社會的帝王,生前極端奢侈,死後也要奢葬,而且在年紀輕輕的時候就選擇自己的墓地。蔣介石雖自己標榜革命,然在繼封建帝王之衣缽上,毫不遜色。1946年,蔣介石以抗戰英雄之態還都南京後,就開始著意選擇自己的墓地了。他秘密請來了雪竇寺長老太虛,向太虛說明自己意圖。太虛在抗日戰爭爆發後的8月回到縉雲山世界佛學苑漢藏教理院。9月24日,蔣介石駐重慶行營副主任賀國光和夏參議,受蔣介石電示,派專車接太虛大師前往,商討開發川康藏邊區佛教文化和宗教事宜。太虛慷慨表示:“康藏地大物博,礦產尤富,英人垂涎,已非一日,侵略計劃,無為不至,如因循坐視,勢必被其攫取。漢藏團結一致,使英人無隙可乘。如果文化溝通,豈特可望團結一致,一切糾紛自可迎刃而解,何患邊防之不鞏固。”
1938年初夏,“國民參政會”成立時,戴季陶提名太虛為國民參政員,蔣介石同意,汪精衛卻強烈反對,他說:“太虛是和尚,不能干預政治,不能當參政員。”戴的提議被否決。但太虛仍不時地為國事奔波,不當參政員,照樣在參政。且先後擔任了文化運動委員會、東方文化協會、國際反侵略中國分會、中印學會、中緬文化協會等組織的理事、委員、名譽會長等。
話轉回頭。當太虛聽了蔣介石的意圖後,便在金陵四周為其尋龍穴,尋來找去,選定了中山陵與明孝陵之間的一處寶地。
明孝陵位於六朝故都金陵的東郊紫金山南麓的梅花山北,梅花山因廣植梅花而得名,因三國吳大帝孫權葬于此,故此山又名“孫陵崗”。明初,朱元璋營造陵寢時,有大臣向朱建議,要把孫權墓遷走。朱元璋沒同意,說:“孫仲謀也是一條漢子,留下他吧!”
明孝陵建於1381年。陵墓全為巨磚築成,下有石雕須彌座,宛如一座大城門樓。門前為石橋。24尊巨大石獸,8尊石雕翁仲排列兩端。明太祖之墓為石塊砌成的護牆所圍,石牆高丈餘。陵墓既有皇家陵寢的威武渾壯,又與山水景色融為一體,人若至此,有入仙境之感。尤使人感慨的,是陵寢的正南方梅花山的山尖,恰在陵寢中軸線的南極。而梅花山上為孫權墓。這個江東“碧眼兒”似乎為朱洪武看門了。整個陵墓不僅選址山明水秀,而且設計得含蓄蘊藏,匠心獨運,藏而不露。本來,明孝陵的石獸應該是東西相對的,而當時為了避開梅花山,成為南北相對。其甬道蜿蜒曲折,好似千里行舟,灣頭一轉,又勝景在目。陵區依山而建,掩蔽自如,屏隔有度。遊人見之,無不讚歎。
在明孝陵的東鄰,為一代偉人孫中山先生的陵寢,民國元年(1912年)3月,孫先生為謀求南北和平統一,結束千年的封建帝制,毅然辭去了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職,讓位于北洋渠魁袁世凱。袁下令黃興改為南京留守。
時孫先生謂左右侍從說:“吾今日為自由百姓了。”4月1日,先生同胡漢民、秘書、侍從等一起騎馬出朝陽門打獵,到了明孝陵,轉到半山寺,在紫金山中茅峰一高坡處休息。這地方為匯文學校美籍教授裴依理所辦的“義農會”林場。時先生同胡漢民等人步行上山,行至高處,但見方山如屏,秦淮似帶,近則崇崗翼抱,遠則層巒後擁。又見其地西鄰明孝陵,東毗靈穀寺。迎山帶水,煙雲繚繞,氣象雄偉,地勢絕佳,心甚愛之,遂謂胡漢民道:“當年明太祖選陵時,為何沒看中此地?孝陵地勢太低了,哪里比得上這裏地勢?”遂又笑謂左右道,“待吾他日辭世後,願向國民乞一抔土以安置軀殼耳。”
到了1925年,先生北上,不幸因肝疾而大行西去,先生在彌留之際,憶及獵時之語,猶以歸葬紫金山為囑。後經孫夫人宋慶齡女士及其子孫科先生和葬事委員會代表實地勘察乃定。陵墓由著名建築師呂彥直設計,上海姚新記營造廠得標承包。開工不久,呂彥直不幸逝世,由範文照繼任。陵墓氣勢恢弘、古樸壯觀。
在紫金山上靈穀寺後,還有譚延闓之墓。譚乃光緒年間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清政府預備立憲期間,譚被推為湖南諮議局議長。因其辦事圓滑,極善中庸之道,人送外號“甘草”,慨甘草乃調和之藥。譚憑其圓滑手段,在辛亥風雲變幻的歲月裏,無論北洋政府,還是孫中山大元帥府,以及蔣介石的南京政府,譚都居要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