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傳揚“浙派韵味”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6-23 11:09:05


 
  在專家指導下,沙灘村按原建築輪廓,修複已破敗的院落,拆掉違章搭建,餘下的瓦片、磚塊則拿來鋪路,盡可能保留原汁原味,并複原了歷史上的“柔川書院”和戲台。“講不盡的好處,這三年變化大。”村民黃秀琴自豪地說。

  和沙灘村一樣,浙江各地的歷史文化村落,按照古建築保有相對集中、自然生態優美、民俗風情獨特等幾大類,分別制定個性化的保護與維修方案,因村制宜編制保護利用規劃。

  像建德市大慈岩鎮新葉古村落群,構築三層保護體系,核心保護區包括最有價值的歷史建築、河流水系、街巷布局,建設控制區、環境協調區則保證村落整體協調。玉環縣坎門街道東沙村圍繞漁區民俗文化,古建築、古村道及民俗文化整體保護、“海”味濃鬱。

  “時機不到,寧可擱置。”浙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副總規劃師鄭衛表示,為了古村落保護“精一點”、“細一點”,從規劃開始就不妨“慢一點”。如果只是隨意拼凑、或是用“萬金油”式的村落規劃“以不變應萬變”,終將導致“千村一面”的後果。

  在歷史文化村落保護與風貌恢複中,力戒“雷同性危機”,是不少專家學者共同的呼籲。浙江省古建築設計研究院副院長陳易認為,新農村發展帶來村落本身的城鎮化傾向,很容易把城鎮型的規劃布局與建築形式當作發展“模板”,盲目貪大求洋。不應簡單地把城鎮規劃挪過來套用到歷史文化村落規劃上,避免大拆大建帶來的“建設性破壞”。

  活態傳承、活態再生,避免“空殼化”發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