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浙江溫州:機器換人,如何邁過三道坎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1-22 09:32:17


 
  對企業來說,購買新設備是一筆很大開支,而對現有裝備進行優化提升,具有投資小、效益好、回報快的特點。尤其在以中小企業為主的溫州市,通過改造提升裝備水平更具現實意義。

  在金龍機電股份有限公司,通過技改和引進國內外先進設備,傳統的生產流水線實現了智能自動控制、數字化、可視化,產能增加了一倍,原來每條生產線需生產員工105人,通過改項目後,現在每條生產線僅需74人,產線所需人員減少了近30%。

  不僅對原有的生產線進行技改,不少企業開始戀上物聯網和雲計算等大數據應用。據調查發現,在溫州市一些軸承生產線上,通過工業設備“物聯網”,所需工人從28人減少到二三人,生產周期從9天減少到30分鐘。“‘機器換人’的最高境界是物聯網、雲計算和大數據應用,這是一個趨勢。也是我們努力的一個方向。”曹啟蒙說道。

  換設備,先換觀念

  不可否認,機器換人實現人口紅利向技術紅利的轉變,帶來的是用工結構調整,對普通工人的需求相對減少,對技術工人的需求較快加大。


  溫州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負責人坦言,機器換人並非涉及全部企業、所有工序,有不少環節是機器做不了的。溫州還有大量的中小微企業,由於經濟實力有限,對於他們來說,機器換人還很遙遠。

  溫州以諾鞋業負責人向記者算了這麼一筆賬:一條生產線上需員工15人,一年工資5萬元,加起來就是75萬。如果引進一台價值500萬的新設備,首先是折舊費問題,目前一台工業設備普遍壽命在10年,攤到每年的折舊費就是50萬。再說銀行利息,以0.7%的利息計算,這樣下來一年利息就是35萬,加上員工2人,費用加起來有95萬。如此,還不如用人工來得划算。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