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多原因促使“退竹還林”
去年以來,李軍數次深入自己的蹲點聯繫點一都村調研。在與村民的“圍爐夜話”中,李軍確信了一個事實:雷竹的效益,在一都村等一些地方,尤其是在一些坡地上,正在逐年衰退,畝年收益已跌破千元。如果算上人力成本,幾乎是“虧本買賣”。
除了經濟效益的衰退,雷竹的大面積種植也使天目山的景觀效益和生態效益受到影響。
前些年,由於趨利導致的產業擴張,天目山周圍的田間坡地、房前屋後,盡是一望無際的雷竹。過度單一的林相,影響了植物多樣性,也降低了天目山作為著名旅遊景區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所在地的“顔值”。淺根系的雷竹還使水土涵養能力大打折扣,影響了防汛安全。所以,一開年,天目山鎮決定對退化竹林進行林相改造,實施“退竹還林”。
“當然,此番行動也是基於對農村生產生活方式改變的思考。”李軍說,“眼下,農村勞動力正日趨老齡化,45歲以下仍從事農業生產的年富勞動力越來越少,上山務農後繼乏人。等父輩們老了,山上的雷竹怎麼辦?我們得提早有個打算。”
“天目山不僅要著力當下,更要著眼未來。”李軍認為,改造“退竹還林”除了要極力還原天目山的原始樣貌,某種程度上,也是為年輕人回鄉創業提前做一個環境儲備。“從臨安的情況看,將來,回鄉創業的年輕人多數會從事民宿、旅遊等第三產業,退竹還林,就是要為他們營造一個優良的待客之所。”
專家點贊:農業供給側改革積極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