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鄉村“蝶變”背後的“中國密碼”
http://www.CRNTT.com   2019-01-23 07:48:06


這是浙江省安吉縣橫溪塢村的文化創意墻(1月8日攝)。
  中評社北京1月23日電/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加強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是推動鄉村振興的固本之舉。

  新華社報道,通過加強農村基層黨支部建設,農村地區的發展有了“主心骨”和“領頭羊”。基層黨組織在農村產業發展、脫貧攻堅以及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發揮著“火車頭”的作用,領導中國廣大鄉村實現了破繭化蝶式的變化。

  “捧”出來的“國民小吃”

  上世紀90年代初,地處閩中山區的沙縣小城已經在改革的春風中蘇醒過來。一些農民或沿穿城而過的沙溪東出南平到福州,或沿著鷹廈鐵路西過三明至廈門,挑著擔子在城裡叫賣家鄉小吃。

  然而,他們絕不會想到,20多年內會有6萬多名鄉親跟隨他們的腳步走出沙縣,走向全國,創造一個營業額超百億元的產業。

  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沙縣,有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需要轉移。上世紀90年代中期,沙縣縣委、縣政府發現經營小吃能有效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增加農民收入後,遂迅速引導農民走出去,開辦“沙縣小吃”。

  1997年,縣裡牽頭組建了沙縣小吃同業公會,成為沙縣小吃發展史上的標誌性事件。緊接著在第二年成立了小吃業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並從各部門抽調人員,建立“沙縣小吃培訓中心”。

  在小吃辦的領導下,各鄉鎮開始進行關於沙縣小吃的宣傳引導和組織培訓,大批農民由此走出沙縣,悄無聲息地在全國各大中城市占領了街頭巷尾。

  “當初走出去都是幹部帶群眾,鄰里帶親戚。但是沙縣小吃能做到今天這個規模,背後靠的是黨和政府的宣傳和引導。”沙縣小吃產業發展中心副主任張鑫說。

  20多年來,當地黨委和政府對沙縣小吃的“呵護”一以貫之,總是在緊要關頭站出來,引導小吃產業的健康發展。

  近些年來,伴隨著國內消費轉型升級,沙縣小吃原有的“夫妻店”經營模式逐漸難以適應形勢的發展。由於缺乏統一標識、統一標準,沙縣小吃“臟亂差”的印象成為其發展的瓶頸。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