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浙江:“雙下沉”普惠農村人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6-02 12:37:01


浙江省人民醫院丁亞輝醫生正在合作辦醫的天台縣醫院做手術。
  中評社北京6月2日電/促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是提高基層服務能力,優化醫療資源結構和布局,深化醫療體制改革的重要方面。在這一過程中,各級各類醫療機構該如何定位?上下級醫療機構如何完善分工協作機制?責、權、利怎樣界定?最基層的農村醫療機構如何擺脫一味等待“輸養”的窘境,增強自身的“造血”功能,從而為農民提供更優質的醫療服務?浙江省在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請看《人民日報》記者調查。

  心率200次/分鐘,室顫,心臟停止跳動,瞳孔散大……面對急診室送來的這個病人,天台縣人民醫院院長陳昕昳沉著發出指令:“迅速實施ECMO(體外膜肺氧合)手術!”經過兩個多小時的搶救,天台中學這位姓譚的女生緩緩睜開了雙眼。這是記者日前在浙江天台縣採訪目睹的一幕。

  陳昕昳告訴記者,作為一個縣級醫院,以前碰上這種暴發性心肌炎,往往束手無策,只能建議家屬將病人迅速送往省城杭州。可由於路途較遠,病人大多是凶多吉少……

  促成天台縣人民醫院發生變化的,是浙江近年來實施的“雙下沉”工程。

  兩重天——

  醫療需求“上小下大”、醫療資源“上大下小”

  “感冒發燒,農村都能治。可碰上急病、大病,真是急壞人啊!”安吉縣大坑村的胡大媽說起看病奔波的經歷,忍不住嘆氣。早年,因為醫療條件落後,她患了產後子宮脫垂,小腹墜脹甚至小便失禁。這種病縣醫院沒有辦法,她只能一次次跑杭州。從大坑村到杭州,最快也要花3個小時。臨近中午,終於到了杭州,餓著肚子掛號、排隊……最後得到的消息常常是:CT檢查要提前預約,或是沒有床位要排號……

  胡大媽的遭遇,真實地反映了當下城鄉醫療資源分布不均的現實。“每天上班就像上戰場。一個普通門診醫生一天要接待近百個病人,忙得連上廁所的時間都快沒了。”浙江省人民醫院的李醫生說。在杭州開車,司機以往最不願意去慶春路——這裡是有名的“醫療一條街”,3平方公里的區域內集中了浙一醫院、浙二醫院、邵逸夫醫院等全省最好的9家三甲醫院,一天到晚裡外都堵得水洩不通。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