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以下簡稱“浙大一院”)院長王偉林看來,診療與互聯網“握手”,不僅免除了患者的奔波之苦,還大大降低了就醫成本。“只要有手機或電腦,登錄相關醫療服務的軟件,就可與大醫院的名醫‘面對面’。”
從就診效果來看,患者在全流程信息提醒和引導下就醫,就醫時間從傳統的4-5小時,縮短為1.7小時,患者滿意度達95%以上。
打破醫院“圍墻”,探索醫療資源“雲”下沉
2016年2月16日,浙江省金華市浦江縣三名孩子失聯,72小時後獲救,被立即送往浦江市人民醫院救治。由於情況危急,浦江市人民醫院向浙大一院求助會診。“當時孩子面臨可能截肢的危險,我和專家團隊在途中,通過互聯網醫院平台為患兒開展遠程會診,第一時間拿出救治方案。”王偉林說。
有賴於互聯網搭建的分級診療體系,當下級醫院遇到醫療難題和突發病患情況無法解決時,大醫院的專家能夠馬上介入治療。王偉林表示,省級醫院與對口的醫療資源下沉醫院間實現深度信息共享,不斷推進雙向診療,就能將醫療資源更好地覆蓋更廣大的人群。
在不少醫療行業管理者看來,基層醫療衛生的服務能力是患者病情的基本保障。目前,互聯網技術在推進基層首診、雙向轉診和分級診療制度建設方面作用凸顯。
“未來醫療服務的下沉更多的是在‘雲間’。”邵逸夫醫院黨政辦副主任林輝說。該院2015年上線健康雲平台。平台運行近兩年,目前已接入國內醫療衛生機構1200餘家,註冊醫生41000餘名,在協同推進分級診療、醫療資源下沉和基層醫療服務水平提升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目前,平台上的“雲診室”有近百家社區醫院,為兩萬基層居民提供可視就診服務,有效實現“首診在社區、大病去醫院、康復回社區”的分診閉環,提高醫療資源使用率。“通過大數據和雲技術,醫療體系間的‘圍墻’最終會被打破,所有的醫療資源未來都可以在基層服務患者。”林輝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