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人走藝絕!浙江非遺搶救記錄進入讀秒時間
http://www.CRNTT.com   2017-12-25 18:16:02


  中評社北京12月25日電/在溫州瑞安湖濱公園的大榕樹下,每到周末都有不少人期待著一位老人的出現,只要能聽他唱上一曲,所有的等待就都是值得的。

  89歲的阮世池,當地人口中的阿池先生。每當鼓響一聲,他一手執曲板,一手持鼓釺,眉眼一挑,手臂一揮,嘴邊的詞曲兒頓時活色生香起來。

  溫州鼓詞,是流於浙江溫州及毗鄰地區的漢曲曲藝品種,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阮世池也是浙江省列入首批搶救性記錄的10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之一。

  這些自古沿襲下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全憑傳承人的口傳心授得以代代相傳。但由於時代變遷、後繼乏人,許多非遺項目正面臨著人走藝絕的境況,搶救刻不容緩。

  不久前,浙江省首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成果專家評審會在杭州舉行,整理製作後的視頻和傳承人口述史系列叢書也即將面世。

  面臨人走藝絕

  非遺搶救記錄與時間賽跑

  自2007年起,文化部共公布了4批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名單,浙江有122位。然而,這個數據隨著時間推移,正在不斷減少。截至目前,我省有20位國家級傳承人已先後離世。

  2015年,文化部啟動了300名70周歲以上及不滿70周歲但體弱多病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記錄工作,利用現代技術的手段,全面系統地記錄傳承人掌握的非遺知識和精湛技術,為後人留下寶貴資料。

  “一些非遺項目的傳承人年歲已高,又後繼乏人。一旦哪天撒手離世,就把非遺技藝中最精湛最寶貴的精華一並帶走了,再不搶救就來不及了。”浙江省文化廳非遺處處長胡雁說。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