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浙江平陽啟動藍色碳匯計劃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8-27 15:59:18


 
  從10年前開始,馬薩諸塞州拆除大量水壩,曾經被阻斷的河水重新流向大海,入海口恢復潮汐功能,鹽沼得以重新生長。“魚、貝、蟹,以及鳥類的數量增長很快,生物多樣性也在慢慢恢復。”唐劍武說。

  鰲江口試種紅樹植物

  早在1990年,南麂列島就經國務院批准,成為首批5個國家級海洋類型自然保護區之一。這裡處於台灣暖流和江浙沿岸流的交匯處,目前已發現各類海洋生物1876種,是東海海洋生物多樣性的典型代表。

  但數據顯示,隨著近年來氣候變暖、海島開發、人工捕撈、以及海洋污染加劇,南麂列島海域馬尾藻、銅藻等大量消失,從優勢種類退化成稀有種類。保護南麂列島生態,恢復海洋生物多樣性,勢在必行。

  2015年開始,在唐劍武帶領下,南麂列島國家海洋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在平陽鰲江口試種幾百株紅樹植物——秋茄。“增加海岸帶綠化,是第一步。”唐劍武告訴記者,“紅樹林原來只能生長在浙江以南的省份,氣候變暖導致了很多問題,但也為紅樹林北移創造了條件。”

  如今,秋茄已順利成活。一座二氧化碳通量塔也在平陽海邊建起,水質、土壤、空氣等檢測儀器將24小時運轉,監測灘塗上溫室氣體濃度、二氧化碳吸收量和流通量等。“之前都是感性的材料,沒有對南麂海域藍碳植物固碳能力進行過量化評估。”唐劍武說,未來,他們將擴大鰲江口紅樹林的種植規模,並向南麂列島移植,同時恢復鹽沼植物,整個平陽海岸線灘塗綠化將達到1000畝左右,預計每年能固定70餘噸碳,減緩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

  “當然,藍色碳匯的出路不僅在於碳捕捉和固定,還在於碳利用。”唐劍武表示,灘塗綠化將會為魚、貝、蝦蟹、藻類提供生活、栖息的場所,“生物多樣性肯定會增加,預計還會帶來每年200萬元以上的經濟效益。藍碳不僅是一個氣候計劃,也是一個巨大的市場計劃。”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