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2月29日電/錢塘江大潮中外聞名,歷史上曾給兩岸帶來諸多水患。為此,當地千年以來就有修築海塘的傳統。杭州考古工作者今年首度發現了錢塘江古柴塘遺跡,為研究中國水利史提供了實物證據。
新華網報道,首屆“浙江考古重要發現公眾分享會”27日在杭州西湖博物館舉行。杭州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二室主任楊金東研究員介紹說,今年6月至9月,他們在杭州市蕭山區塘灣村的北海塘遺址發現了保存基本完整的古代柴塘。揭露出的柴塘埋藏在離地表2-41米的深度,東西走向,長10米,南北寬13.3米,高約3米。
據《中國古代灌溉工程技術史》記載,柴塘是用柴、土一層層相間鋪墊壓實成的一種海岸防護工程。在漢代,黃河河工就用這種方法堵塞決口,而在海塘上採用這一技術的明確記載就是在北宋時的杭州。根據古柴塘中的一枚明代銅錢“萬歷通寶”,考古工作者推斷,它的歷史不會晚於明代,也不會早於宋代。
楊金東介紹說,這段東西走向的柴塘分為北側的塘身和南側的護塘體,塘身寬6.3米迎水面呈斜坡狀,底部用成捆的柴條平鋪,其上向迎水面傾斜鋪築八層柴條,每層柴條間是10厘米厚的土層,而最高層柴條的上方是1米厚的夯築黏土層。護塘體寬約7米,用沙黏土逐層夯築而成。
據史料記載,柴塘的優點是自身重量小,適宜各種地基,特別是地基軟弱、承載力低而潮流又強勁的地段,同時,它具有柔性,抗衝能力強於普通的土塘,還能就地取材,費用較省,易於施工。但是它也有薪柴易腐爛、塘體不抗風的缺陷。由於其具備的上述優點,至今還被一些地方用於搶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