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中評智庫高港青年論壇:高雄與粵港澳大灣區關係初探
http://www.CRNTT.com   2019-07-04 14:43:31


束沐
陳倩羚
 
  束沐:關於南台灣與大灣區觀光資源互鑒
     共享的幾點思考

  當前,以高雄為龍頭的南台灣觀光產業迎來了發展新機遇。我認為,在“南南合作”理念的引導下,南台灣與粵港澳大灣區的交流合作,有望為高雄的發展開闢出一片更加廣闊的空間,而觀光資源的互鑒共享是“南南合作”的重要、關鍵、且可操作的切入點。

  南台灣與大灣區的觀光資源在以下三個領域具有相同的優勢:一是海洋生態優勢,北回歸線以南的溫暖氣候,賜予兩地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二是歷史文化多樣性優勢,南台灣兼具西洋、東洋、閩南傳統與南島原民的文化斷面,而粵港澳地區也是宗族文化、南洋文化、西方文化的複合體;三是重商務實的民心優勢,海洋文化塑造了兩地民眾愛拼敢闖、發財致富的淳樸性格,為兩地貨暢其流、人盡其用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與此同時,南台灣與大灣區的觀光產業在以下三個方面也面臨著共同的問題:一是政府治理問題,大灣區面臨著發揮“兩制優勢”與克服“兩制壁壘”的問題,而南台灣則是不同政黨執政下統一發展理念、資源規劃的問題;第二,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大灣區西翼發展較弱,資源集中在廣深港一線,而南台灣則面臨著對外整個中南部空洞化、對內南高屏發展不均衡的問題;第三,互聯互通程度較落後的問題,粵港澳地區城際聯通能力仍然是短板,南台灣的高鐵、鐵路、捷運、客運各自為陣缺乏整合,這些問題都是阻礙觀光升級的重要因素。

  我以為,觀光產業的發展程度,歸根到底可以總結為四個“來”、十二個字:人想來、人進來、留下來、擱再來(閩南話)。南台灣與粵港澳具有先天資源優勢,“想來”完全不是問題,發達的現代交通讓“進來”也更加容易,而如何讓遊客“留下來”,從而避免蜻蜓點水、走馬觀花,如何讓遊客“擱再來”,爭取更多回頭客、候鳥客,則是兩地共同需要思考的問題。

  觀光旅遊領域是南台灣與大灣區兩地深化交流合作的切入點和突破口,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觀光產業建設與發展的經驗交流,做大做強共同優勢、補齊補全發展短板;二是觀光資源的整合與共享,推動標準對接、訊息對接、平台對接,並以此為基礎盤活兩個地區的觀光產業發展。進一步可以通過四個關鍵詞分述:

  第一,對標。對標是為了尋找差距、明確定位、發現問題,南台灣和大灣區可以基於共同的優勢與問題相互對標。兩地對標的主要領域有如下四個:一是觀光基礎設施的建設維護與更新換代;二是城際觀光資源的統籌與規劃;三是加強網絡、新媒體與電子支付在觀光產業中的角色;四是觀光對發展庶民經濟和幸福感、獲得感的提升作用。

  第二,對接。對接具有兩層意義,一個是兩地內部觀光資源的各要素對接,另一個是兩地之間的各要素對接。網絡和電子支付的出現,為觀光資源要素的對接提供了平台,也降低了門檻。當前大陸以“大眾點評”、“攜程”等第三方平台為代表,以“支付寶”、“微信支付”等電子支付為工具,基本實現了要素的全方位對接,可以讓遊客足不出戶且安心無虞地做好提前的路線規劃、餐旅預定,並且實現了個人化定制服務。而這部分正是台灣所欠缺和落後的。

  第三,整合。整合是對接的目標,對接是整合的途徑。南台灣觀光資源需要在以下四個領域加快整合:一是交通客運,主要內容是訊息整合、票務整合、平台整合,主要對象包括大眾運輸、個人化定制交通及景區“微交通”;二是優惠折扣,涵蓋出行、住宿、餐飲、門票,分門別類地制定整體性優惠方案;三是點評反饋,給旅客更充分、更客觀的參考與比較,也有利於通過大數據手段評估觀光成效;四是橫向產業,如探索開發“觀光+醫美”、“觀光+養老”、“觀光+婚慶”,在完善觀光產業鏈的同時,擴大觀光優勢的外溢效應。

  第四,融合。南台灣與粵港澳大灣區的觀光資源可以建構“觀光(文旅)產業共同體”,實現共融共榮的目標。兩地的觀光部門、產業協會以及參與觀光產業的主要企業應建立聯席機制,從“共同平台整合”與“共同項目規劃”兩個角度展開合作,前者可以在現有的成熟網絡旅行平台上開設“南台灣/大灣區專區”,後者則可以推出諸如巨型遊輪等項目串聯高雄港與大灣區,將南南觀光合作具體化。

  觀光交流合作涉及政府、媒體、智庫、交通、金融、餐飲、旅館等多個機構與行業,橫跨公領域與私領域,看似容易,實際上面臨很多障礙和困難。在此,我提出三點建議供參考。

  第一,借力使力,通過流行影視文化作品行銷在地觀光資源。南台灣和大灣區可以爭取更多影視劇、熱門綜藝節目、真人秀選擇本地為外景攝製地。目前,“惠台31條”放寬了兩岸影視合作的限制,南台灣可以抓住良機。

  第二,通則不痛,提升觀光品質根本還是要做好交通軟硬體建設。對於南台灣和大灣區而言,公路客運仍是今後長期旅客首選交通工具,大灣區要大力改進跨境巴士,要在服務返鄉“剛需”的基礎上推出更多服務觀光、休旅的功能;南台灣要改進客運與公鐵路及港口的路線規劃,儘快推出服務境外旅客的查詢、購票一體化線上平台。

  第三,網絡思維,如果說自然人文資源與觀光設施決定著觀光產業發展的下限,那麼在當今對網絡的運用程度決定了觀光產業發展的上限。網絡思維是青年一代的強項,兩地的青年人可以就此召開論壇、舉辦工作坊,就該議題展開更深入、更具體化的交流與合作。

  陳倩羚:港人看大灣區的視野心態
      對高雄國際化的路徑啟示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對於國家擴大與深化改革開放、創新實踐“一國兩制”,以及促進港澳地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並實現長期繁榮穩定,皆具有重要意義。自2015年國家文件首度出現“粵港澳大灣區”的概念以來,香港社會涉及“大灣區”的討論就開始發酵延燒。2018年下半年,隨著“港澳台居民居住證”的推出,以及高鐵香港段與港珠澳大橋的相繼通車,港人對大灣區話題的輿論明顯升溫。2019年2月18日,各界期待已久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終於公佈,旋即在香港社會引起激烈討論,社交媒體有關該話題的輿情熱度更是達至本話題發酵以來的峰值。

  為了客觀認識港人對大灣區的整體觀感及複雜心態,促進大灣區建設在推進落實過程中,更加充分地聽取港人的建設性意見,並有效化解部分港人對大灣區的疑慮,中評智庫利用自主開發的香港社交媒體大數據採集與分析技術,從香港540萬社交媒體用戶中,抓取了2017年3月至2019年2月間與大灣區話題有關的數據,在數據清洗和篩選後對其進行多維度的典型分析,以把脈香港涉及“大灣區”話題的整體輿情。以下將和大家分析我們輿情報告的重點摘要。

  一、港人對粵港澳大灣區的正面反應

  第一,樂見大灣區政策落實帶來的便利,期待大灣區建設為香港帶來巨大機遇。認為港澳台居民居住證的出台、高鐵香港段與港珠澳大橋的通車等皆極大便利了港人在內地的生活、工作及學習,並對政府描繪的藍圖願景抱持積極樂觀的憧憬,期待大灣區建設為兩地發展帶來巨大機遇。

  第二,支持香港藉由發展大灣區的契機,積極融入國家發展的整體佈局。認為大灣區建設將進一步強化香港“背靠內地、面向全球”的獨特定位優勢,並配合國家重點推進的“一帶一路”戰略,發揮香港連結中國內地與國際社會的重要橋樑角色。另有部分觀點認為,香港需打破以往在珠三角自恃龍頭大哥的優越心態,積極向大灣區內的其他先進城市學習取經,避免固步自封,喪失在區內的競爭優勢。

  第三,認為大灣區所蘊藏的資源及發展機遇,能有效紓解香港社會內生的各種棘手問題,包括房屋、土地、福利、青年問題等。不少港青看好大灣區的巨大市場潛力,相信能在此大大擴展其發展空間;其中創科人才更是看好國家建設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利好政策。而年紀稍長的網民,則樂見大灣區逐步推進醫療、福利等社會保障的跨境銜接與使用,期盼大灣區能成為他們退休養老的宜居選擇。

  二、部分港人對粵港澳大灣區的疑慮及其成因

  雖然大灣區發展規劃的出發點頗為積極正面,而實際上也已為港人帶來不少便利和機遇,但香港社會仍存在部分聲音,對大灣區表示質疑甚至抵觸。下面將簡述香港網民對大灣區的誤解與疑慮,並分析其成因。

  先簡述部分網民對大灣區的負面看法:首先,擔心大灣區發展規劃會模糊並削弱香港的獨特地位,令香港喪失立足國際的競爭優勢。認為大灣區建設會令香港的定位逐漸邊緣化,導致香港喪失與鄰近地區(如新加坡)角逐的競爭力,甚至被大灣區內的其他城市迎頭趕上,最終成為中國大陸的一個普通城市。其次,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將進一步惡化香港業已嚴重的社會問題。擔憂大灣區建設會進一步放寬兩地的人口流動政策,為內地新移民的湧入打開更大的缺口,加劇香港在房屋、福利及醫療系統方面所面臨的沉重負擔;同時憂慮大灣區建設將引入更多優秀內地人才赴港工作,令香港青年蒙受更大的就業和競爭壓力。

  其三,指出大灣區建設尚在落實早期,很多配套設施都有待完善,加上粵港澳三地政府存在溝通不足的對接問題,故未能充分發揮大灣區的巨大協同效應。其四,認為三地的經濟水平始終存在一定差距,再加上內地的法治制度、福利保障等未如港澳地區完善,居民素質、食安狀況、衛生條件等軟件水平也有待提升,故未能形成足夠拉力吸引港人前往發展。

  接下來將探討港人負面心態的成因:第一,部分港人接觸中國大陸的機會相對較少,對中國國情的認知存在較大偏差,故對於融入大灣區存在不少負面的誤解與疑慮。第二,日趨複雜的兩地矛盾持續加劇香港內生的社會問題,導致部分難以上流的青年及基層市民,將自身對生活的不滿遷怒於新移民等中國因素之上。第三,愛國主義教育的長期缺位,令部分港人欠缺國家整體大局觀,容易對融入大灣區產生負面的預設立場。第四,社交媒體的同溫層特質進一步放大非建制派媒體及意見領袖的負面輿論,引致部分網民對大灣區產生盲反心態。

  三、港人心態對高雄走向國際化的路徑啟示

  粵港澳大灣區不僅是港澳地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重要部署,同時還承擔著提升粵港澳三地的國際化水平,並以此為著力點推動國家形成全面開放格局的重大戰略任務。而新市長韓國瑜上任以來,高雄也將推動自身的國際化,作為轉型發展的重要方向。以下將根據大灣區走向國際的前瞻性經驗,以及港人看待大灣區的整體心態,提煉幾點對高雄推動國際化的路徑啟示:

  首先,高雄在推動國際化的進程中,需深入評估民眾對高雄定位轉型的整體心態,重點關注其中的負面輿情,並積極謀求化解之策,照顧社會不同界別的利益與訴求。其次,重視社交媒體的輿論導向作用,通過創新生動、理據充分、貼近民眾的宣傳方式,塑造高雄國際化轉型在市民(尤其是年輕人)心目中的正面形象。最後,高雄應更積極地推動兩岸對話與交流,鼓勵台灣民眾親身接觸、認識中國大陸,令他們切身體會到中國大陸的巨大發展機遇,自發形成支持兩岸交流的積極心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