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民進黨蘇蔡謝的兩岸關係思維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9-18 14:36:51  


 
  就大陸方面而言,國台辦發言人對“憲法各表”的回應是:我們也願意認真聽取理性、積極、有建設性的建議和意見。“憲法各表”是兩岸從各自現行憲法出發,大陸的立場是:兩岸從各自現行的規定出發,兩岸各自的法律和體制。“憲法各表”強調在台灣內部遵循憲法,習近平總書記上任後強調在大陸貫徹憲法。從實踐角度看,大陸已經默認中華民國憲法治理台灣的現狀五十多年,1958第二次台海危機金門砲戰之後,大陸就未再軍事挑戰此現狀,不只是台灣澎湖,包括金馬並未在當時的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保護下,也未在後來的台灣關係法的範圍內,只在中華民國憲法管轄下,大陸也未軍事挑戰。1950年代以來,並形成美中台默契的“台海中線”。

  至於美國方面的反應,就像過去三次台海危機,1955、1958、1996,美國阻止共軍武力攻台,以及防止國軍反攻大陸,或者是台灣往獨立的方向前進,基本上都是維持現狀。另外1971年,美國的聯合國政策: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聯合國,並取得安全理事會席位,但是保留中華民國的會籍;1979美國和中華民國斷交後,繼續以“台灣關係法”維持和台灣的關係,均是想維持現狀。美國六十多年一貫的政策就是維持現狀的政策,所以,我個人認為,謝院長的兩岸關係主張能夠做到這幾點:第一台灣大多數的人民能夠接受,第二大陸能夠忍受,第三美國能夠接受。

  憲法除了在台灣內部能有最大多數的支持外,台灣民主的紀錄,是在世界上很驕傲的地方,也是在大陸經濟越來越強之後,台灣有信心的地方。台灣作為華人社會最自由民主的社會,被稱頌為亞洲自由民主的燈塔,台灣最有條件,而且比其他國家更可能對大陸產生影響。

  許信良:兩岸政策事關民進黨能否執政
  必須務實面對深入檢討

  第一輪討論的時候,董立文提到,民進黨有沒有必要跟進別人的議程?我們有沒有自己的議程?我個人認為,在兩岸關係上民進黨從來就只有自己的議程,民進黨從來不管人家,不管國民黨也不管中國大陸,本來就只按照自己的議程走,但問題是,這個議程會不會影響民進黨執政?我們真的要好好辯論。所以剛剛文燦提到,如果不需要執政,管它幹什麼?一直堅持到底、只當個反對黨、一個台獨反對黨就好,但問題是民進黨願不願這樣當萬年在野黨。

  我們今天之所以要討論民進黨的兩岸政策,是因為很多經驗證明,民進黨的兩岸關係政策,可能是影響它執政的最後一哩路。我常常講,如果民進黨不需要執政,或者不想執政,我們當然可以只是按照自己的議程來做,不需要理會別人接不接受,包括不需要理會大陸接受不接受。

  剛才立文講到,民進黨對中國政策已經有很多辯論,但我不認為是這樣。我們只是各說各話,哪有辯論?立文剛才提出一個很值得討論的問題,就是民進黨不需要隨人家起舞,民進黨要按照自己的議程走。但問題是,民進黨在兩岸關係的發展進程上真的有自己的議程嗎?如果我們不管別人的議程,不隨北京起舞,那麼民進黨自己的議程是什麼?下面可以進一步來討論。

  鄭文燦:民進黨前二次轉型基本成功
  目前正討論第三次轉型問題

  民進黨的轉型其實是因選舉的需求,因為執政的目標而轉型。第一次轉型是從在1990年代初期,民進黨從一個反體制的街頭群眾政黨,轉型成為進入體制競爭的選舉政黨。這次轉型的目的是要脫下所謂的“街頭加暴力”這件被抹黑的外衣,爭取更大的選票支持。第二次轉型是在1997年開始到1999年,民進黨從一個黨綱標舉“剛性台獨”的政黨,要轉型成為一個“柔性台獨”的政黨,把台獨主張修改成為一個比較民主的主張,因此有1999年“台灣前途決議文”的出現。這兩次轉型基本上都是成功的。第三次轉型就是現在,因為中國崛起和國際環境的變化,兩岸實力對比也相對失衡,如何降低中國因素對台灣民主的制約、讓台灣的民主可以繼續鞏固發展,為此民進黨的策略到底是什麼?因此才會有所謂第三次轉型的討論。

  董立文:幾個問題

  第一點,我個人一直想不出來,所謂民進黨要辯論,我們要先定義辯論是什麼意思,辯論需要有個主題,有正反意見,雙方交鋒,才叫做辯論。假如這叫辯論的話,我不知道民進黨現在要辯論什麼。

  第二點,民進黨調整兩岸政策的目的是什麼?或是說出發點是什麼?因為我剛才一直聽到都是這種通俗的答案,就是為了突破最後一哩路這勝選考量,但是如果把兩岸關係跟台灣的未來放在選舉輸贏的脈絡下來思考的話,對台灣的整體利益是好還是壞,我提出的問題是這個問題。簡單的說,如果在野的民進黨都接受了一中架構跟中共形成某某共識,那個時候中共會不會直接向執政黨,向台灣,向馬政府提出統一的要求?接下來,國民黨或馬政府面對民進黨在兩岸政策上的調整會有什麼反應?

  第三點,中間選民會不會因為民進黨接受了某種的共識,把選票投給民進黨,而原來支持民進黨理念的選民,還會含淚、含血投票?我覺得這些問題可能都不是簡單的答案可以回答。我個人認為,民進黨最好的狀況是台灣的整體利益跟勝選是兩個不同的出發點,兩者能夠兼顧是最好的狀況;次佳的方案是台灣的整體利益跟勝選之間要追求一個平衡點;而下策是,只求勝選,不顧台灣整體利益。

  針對謝前院長,我不是質疑他,但我有些疑問,一直沒有聽謝院長公開講過,第一個疑問是他用了很多個名詞,如憲法共識、憲法一中、憲法各表等,我不知道他的具體的名詞到底是哪一個?因為每一個名詞都有不同的涵義。可是對我來說,我所理解的共識是,甲方跟乙方有相同的意見,然後可以共同表述出來,這才叫做共識。

  如果這個對共識的理解是對的,那麼我看到有一個基本的矛盾,就是說這個中華民國的憲法要各表是誰跟誰各表?現在是誰跟誰有共識?如果是說民進黨跟中國共產黨有共識,那麼雙方必須同時講出這句話,叫憲法共識,或憲法各表,而且那個憲法指的是按照謝院長的講法叫中華民國憲法,這樣才能夠成為民共對話的基礎,對不對?因為你不可能說我跟他有默契,然後又問你們的默契是什麼,然後對方又不講,或你們的共識到底是什麼共識,對方要講,民進黨現在最大的困難,就是很難跟北京有一個所謂的共識。北京承認嗎?或共產黨可以公開講嗎?

  馬政府跟國民黨的反應很簡單,馬直接講,這就叫做九二共識。我不知道你們贊不贊成,我聽他的意見好像這不是九二共識;假如它不是九二共識,馬政府的意見跟你們說的又不一樣,這個時候又是藍綠對抗,我們台灣還是尖銳的對立。話再說回來,那到底是誰跟誰有共識?我就不談民進黨內部了。

  郭正亮:民進黨須正視兩岸論述可行性問題

  我簡單回應一下,謝長廷是說對內憲法共識,對外憲法各表。你說北京跟台灣的憲法怎麼對話,謝是講憲法對話,謝認為兩岸的憲法有歷史連結跟特殊關係,這是謝長廷的用語。因為中華民國憲法跟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之間有歷史連結跟特殊關係,如果北京願意接受這樣的用語,那麼民共之間的對話基礎就產生了(這跟九二共識不一樣,因為“九二共識”跟“一中”只對兩岸的狀態做模糊概括,但“憲法對話”可以直接凸顯兩岸的政治定位),接下來就有可能來談政治議題。所以謝長廷的論述比國民黨更有建設性。共產黨要不要承認中華民國憲法跟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有歷史上的連結跟特殊關係?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我覺得國城跟立文剛好是兩個極端的說法,謝長廷就是要解這個問題,因為國城剛剛說民進黨事實上整個兩岸論述是在被邊緣化,並講了好幾個無(無能、無力、無知、無為),事實上這就扣到了主席的用語,即民進黨主張的可行性問題,或處理兩岸事務的能力,因為越來越不被人家當一回事,這就是國城要凸顯的重點。反觀立文這邊要強調民進黨要有自己的一套,要有自己的中國議程,因為如果都跟國民黨求同,那麼國民黨會更往前走,統一也就跑出來了。

  類似的辯論,我跟林濁水已經吵了二十年。民進黨碰到的真正問題是,強調民進黨要有自己的中國議程,有沒有評估過可行性?因為這不是台灣說了算,而是要兩邊都同意,才可能實現。如果民進黨的論述和行動綱領沒有可行性,久而久之就會越來越像日本社會黨──有很高超的價值,在戰後就說日本要中立化,要在美國跟蘇聯之間不結盟,好像很有理想,這沒什麼不對,但現實上根本不可行,結果到最後整個黨都不見了。

  沒有錯,國民黨現在確實去呼應了北京某些說法,所以才有國共平台,連戰2005年那個連胡會五點共識,通通變成馬英九的政見,兩岸大交流就是這樣開啟的。關鍵在於,這是不是台灣所要的?是不是對台灣有好處?我同意立文剛才所說,要考慮台灣的整體利益,要把台灣的整體利益講清楚,但那個整體利益要有可行性,不能自己想,要尋找兩岸的交集點。

  現在謝跟蘇蔡之間在兩岸經濟上比較容易有交集,但在兩岸政治上,幾乎沒有交集。現在兩岸和國共之間有各種各樣的交流平台,包括國共政黨平台、兩會平台、海峽論壇、紫金山論壇等等,但沒有一個民共平台。如果民共之間沒有平台,民進黨的論述怎麼出來?民進黨作為在野黨,你的影響力怎麼用完整的方式論述出來?而且讓國際社會認知到你的影響力?這是民進黨需要正視的問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