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3日電/籃球被認為是“高人”的運動,中國籃球近10年將此推向了極致,身高已經成為中國男籃的標志。
據新民晚報報道,身高多一厘米,實力就強一分,在中國籃壇,身高成了實力的保證。一個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姚明在與不在,中國男籃簡直判若兩隊。世界一流與世界三流之間,似乎只由那2.26米決定。
不知這種現象是喜還是憂:不管是國家隊,還是在CBA,身高成了選才的最大依據,判斷一名球員是否有前途,往往看他身高够不够。
依靠姚明,上海男籃奪得了唯一一個CBA總冠軍;依靠王治郅,八一男籃輝煌了很多年;依靠巴特爾,新疆男籃歷史上首次殺入總決賽……姚明、王治郅、巴特爾等人的存在,讓中國籃球找到了“致富捷徑”:要發財嗎?找中鋒吧。
現在的尷尬是,無論國家隊還是CBA,想取得好成績,擁有一名出色的中鋒已經成了必要條件,沒中鋒等於沒資本。正基於此,沒有姚明的中國男籃似乎已經看到了世界末日,而同樣沒有姚明的上海隊已經半死不活了好幾年。
前中國男籃主教練尤納斯曾教育隊員說,“禁區就是你們的家,大家都要好好保護這個家,不能輕易讓外人闖進來。”但在剛剛結束的兩場熱身賽中,沒有姚明的中國男籃城門大開任人肆虐,“姚明依賴症”暴露無遺。
姚明那麼管用,以至於現在中國籃球的後備選才,都在向“尋找下一個姚明”進軍,“小姚明”、“姚明第二”、“姚明接班人”成了各俱樂部乃至中國男籃的不懈追求,似乎中國籃球的希望只能寄托在巨人身上。
實際上,唯“身高論”是一種急功近利的表現,這種論調讓中國籃球失去了耐心,不但長期陷入選才誤區,也背離了籃球這一團隊運動的精神。籃球是5個人打的,但對中國籃球而言,似乎場上最管用的永遠是那個身材最高的人。
看看國內籃球的現狀吧,一批“希望之星”幾乎全是身高超過2.10米的大個子,孫喆、李慕豪、張大宇、徐韜、黃迪……看來能否成為人才,能否成為重點培養對象,身高成了首要硬件。
一名小將曾發出豪言:“我要用10年時間達到姚明的高度——長到2.26米,闖蕩NBA!”恐怕這不單是他個人的理想,也是很多基層籃球教練的追求,這名小將現在的身高是2.10米,還差16厘米他的理想就能實現了?
有身高就吃香,出頭機會也多,看看現在的中國男籃吧,沒什麼聯賽經驗的張鬆濤、蘇偉等人都能穿上國家隊戰袍,也充分證明巨人是中國籃球一直孜孜追求的法寶。
身高是籃球運動的組成部分之一,但不是唯一。還是那句話,籃球是團隊運動,身高并不是創造佳績的唯一前提,希臘隊、西班牙隊、阿根廷隊都是例子。希臘隊和西班牙隊能聯手闖入上屆世錦賽決賽,阿根廷隊能奪得雅典奧運會冠軍,靠的就是團隊籃球。
對於籃球運動來說,有“高人”當然不錯,沒“高人”也未必是世界末日。加索爾因傷缺席決賽,西班牙隊依舊能奪得世錦賽冠軍,但你能想象中國隊沒有姚明而殺入奧運會前八嗎?
沒有姚明,中國男籃的內綫就塌了。但是上屆世錦賽有姚明時,中國男籃依舊被希臘隊打得落花流水,人家靠的是哪個著名中鋒?對於中國籃球來說,輝煌的“巨人時代”已經過去了,未來走什麼樣的路,值得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