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10日電/無論是長期形成足球傳統的學校,還是響應號召或服從安排啟動校園足球的學校,都是全面育人的平台。
人民日報報道,連日來,中國中學生足協杯賽在福建廈門踢得熱熱鬧鬧。此前,各地會員學校校長和教師曾經匯聚重慶,舉行年會交流探討開展足球活動的心得。這些學校是校園足球的先行者,譬如廈門二中,其前身英華書院建校後即開展足球活動,至今已有117年,是中國現代足球發祥地之一。又如重慶七中,早在1921年就創下了赤腳擊敗英國水兵隊的佳話。自2009年全國開展校園足球以來,這些已經堅持數年乃至數十年、上百年的學校發揮優勢和骨幹作用,以長期積累的經驗引領各地校園足球“新軍”,應當是不言而喻的責任,但事情並非想象中那麼自然而然。
中國之大,學校之多,教育資源不均。開展校園足球,心有餘力不足的有之,不差條件卻總是踢不起來的亦有之。某中學400米跑道環繞的人工草皮足球場,硬件設施之優令人羨煞,但校長據實相告:“我們不是不想搞足球,但這裡是籃球傳統項目學校,不能招足球特長的學生。”有人擔心按照小學升初中分區劃片就近入學的規定,喜歡踢球的小學生畢業被分配進不踢球的中學,孩子的足球夢很可能就此打住。升學如何避免傷害孩子的足球熱情,還需等待上級教育部門出台新規。
傳統觀念奉行大一統,最難的便是百家爭鳴,各顯神通。要實行一種做法,就不能有、不提倡甚至不准許其他做法,說是殊途同歸,卻很不喜歡在共同目標之下各有途徑。但足球運動生來不吃這套,其生命力恰在踢法各異、五花八門。靠執行文件規定來提高足球水平的事情古今中外聞所未聞。全國校園足球自上而下試行四級聯賽,似乎已有周密的設計,但不知是否包括不使中學生足協杯賽等現有方式成為旁類的考慮。
改革強調改變與時代不符的觀念和做法,以創新求得發展,並不一定非要推倒另起。無論是長期形成足球傳統的學校,還是響應號召或服從安排啟動校園足球的學校,都是全面育人的平台,多一條腿走路有什麼不好?筆者求解,得到的回答是“結合容易融合難”,都想做“唯一”,不願做“之一”。這個答案真實在,可有朝一日中國足球不再落後,一定是靠若干“之一”合力,而非“唯一”之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