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9月30日電/中國男女足和中國男籃在仁川亞運會上以“創紀錄”的方式輸球,讓我們更難堪的是,這已幾乎不能用“冷門”來稱之。對這些球隊而言,尤其是男籃和男足,下滑已成為一種習慣,成為一種擋不住的趨勢,哀莫大於此。
新華網仁川9月29日報道,不能怪那些年輕球員們。他們是代人受過,替人還債。中國足球、中國籃球界多年來無視球類運動的發展規律,以一種殺雞取卵的方式透支著足籃的根基。缺少孩子踢球,要踢球也沒地方,你還指望怎麼出成績?前人不栽樹,後人到哪裡去乘涼?
足球、籃球等集體球類項目的發展規律與體操、舉重、跳水等專業項目有所不同。多年來,我們在社會開展程度不高、後備人才並不雄厚的體操、舉重、跳水等項目上依靠體制保障、重金投入和一批優秀教練員、運動員的努力取得奧運金牌的豐收。不合理、不理想的圓柱體甚至倒金字塔結構的人才結構,並不妨礙這些項目取得世界領先水平。很多年前我曾經把這些專業項目稱之為“實驗室工程”,可以關起門來求突破,可以主抓塔尖“豪賭國家隊”,可以超越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謀求“跨越式發展”。實際上,這種努力是成功的。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能像中國那樣在國內開展程度不高、人才結構不合理的專業項目上取得如此之多的奧運金牌。
但這種成功讓很多體育人產生了錯覺,以為可以像抓體操、舉重、跳水那樣抓足球、籃球,以為“豪賭國家隊”也是一種捷徑。但足球、籃球不是“實驗室工程”,而是一種社會系統工程。這些項目不能“跨越式發展”,而只能走漸進式發展道路;不能在圓柱體甚至倒金字塔人才結構中求突破,而只能花費多年心血打造人才金字塔,才能指望國家隊“塔尖”一朝輝煌;不能豪賭國家隊,而只能在青少年基礎日趨豐厚、國內聯賽健康發展的基礎上謀求水到渠成;不能光指望中國足協甚至國家體育總局一家的努力,而要靠教育、司法部門等全社會的合力澆灌;不能僅僅依靠行政的力量,而要更多借用法律、市場等力量完善足球、籃球的治理結構。
但在現行體制的政績導向和功利思維的驅使下,中國足球、籃球界根本就不願意遵循球類發展規律,而寧肯把籌碼押在“容易出成績”的國字號球隊上,不僅自身屢嘗惡果,更是把欠債留給了後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