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上海群眾體育“見縫插針”
http://www.CRNTT.com   2017-11-29 10:13:02


 
  在上海這座擁有2400多萬常住人口的國際大都市中,人均體育場地面積數據已從2013年末的1.72平方米增至2016年1.83平方米。“寸土寸金”及“人口密集”讓“人均0.11平方米” 的進步,在上海市體育局局長徐彬看來實屬不易。但讓他對“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4平方米”的“十三五”目標報有信心的重要原因,除近兩年立項的大型體育設施逐漸增多,更是場地設施“見縫插針”的補齊方式。

  記者注意到,黃浦濱江沿岸,熱衷健步走、跑步及騎行的市民可沿著地面藍色、紅色、黑色三條功能明確的路徑,伴著世博建築群的景致運動健身。而城市居民聚集區附近的公園、綠地等小型空間也“嵌入”了智慧型的場地和設施。

  靜安區交通公園一個小型的籃球場,門口閘欄處掛有支持自動支付的二維碼,這個共享籃球場具有一系列自助服務及遠程實時監控、廣播、燈光等便民舉措,吸引不少年輕人前來打球,90後籃球愛好者羅偉舜表示,以往公共球場“到點不開門,沒到點提前關門”的現象得以解決。上海市靜安區體育局局長俞彪介紹,至2018年年底,“共享籃球場”在靜安區將增至17座。而在北新涇街道,元豐花園小區放置的一些背腹肌訓練器等綜合性力量訓練器械,和益智類健身軌道棋等器材,也吸引著更多市民到社區健身。

  “全民健身市場化前提是社會化,光靠體育行政主管部門、少數體育組織做不了。”在徐彬看來,全民健身工作需要政府、社會、市場“三輪驅動”,向社會公開招標,才會湧現出一批熟悉市場規劃、有想法、有創意的企業和樂於公益的社會組織。洛克公園創始人戴富祺表示,他們正承辦城市業餘聯賽籃球項目,在打通不同賽事層級、整合賽事資源過程中,品牌與上海體育局的合作讓比賽具備了公信力,“很多愛好者的目的並非獎金,而是希望得到專業認可,這有利企業塑造品牌,而好的賽事品牌又能吸引更多人參與健身活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