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夾縫中亟待脫困的中國體校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2-06 13:02:18


 
  人們享有高等教育資源的機會勝於以往,但對於很多沒有機會進行系統文化學習的體校生乃至運動員而言,卻不知是喜是悲。即便最終有幸進入體育類大學的對口專業,原本基礎知識的厚薄和當前體育專業人才就業市場的寬窄,都向較早從事體育專業的人拋出問題,“你的未來會不會走進死胡同?”

  “體育專業畢業的學生和社會需求不成比例,畢業後和所學專業對接的比例偏低。”作為體育教育工作者,張瑞林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專訪時表示,當前體育專業對口職業市場能否進一步拓展,是影響體育類在校生數量的一個因素,“大中小學體育老師的崗位和教練員需求的數量,無法形成規模;體育健身指導服務業不夠規範,現實從業中往往和學科背景沒有實質性的關聯。”這些不可回避的原因,讓體校生和退役運動員在投身社會後,無論選擇其他行業或是體育行業,體育專業背景的競爭力都沒有預想中那麼給力。所以,許多當打之年的運動員為了考慮“後路”,二十多歲便選擇退役;更多孩子在被體校教練“相中”的同時,也被家長早早斷了體育路,“以往的培養方式,要求體育人才低齡階段就面臨分流。而未來也沒有相應的職業保護,體校自然門可羅雀。”

  隨著人事制度改革將聘用制推向前台,“現在的農村孩子,擺脫農村土地束縛的願望,早已沒有原來那麼強烈。”曾幾何時,從體校畢業是中專學歷,而且國家包分配,上了中專戶口“農轉非”等政策,無不“誘惑”著農村孩子走進體校,但隨著時代發展,學歷門檻節節攀升,畢業生不再包分配,戶口是農是非不再有天壤之別,加之封閉的體校遠離社會,越來越像一座孤島,在文化教育、升學、就業等方面均處於弱勢。不少基層體校管理者表示,即便期待改變命運的農村孩子,在社會提供了更多選擇時,“也會輕易放棄體育”。

  “開放”能否成為體校新衣

  既然偏離了時代發展的軌道,體校將何去何從?

  “現在已經遏制住了下滑萎縮的態勢。”盡管,體校的生存狀態持續堪憂,但郭建軍表示,經過多年恢複重建,全國體校已經從2010年的1930所回升至2100多所,而體校最盛興的上世紀70~90年代,曾達到3000多所。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