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1月1日電/回望新中國的歷史,世界冠軍、奧運金牌曾是世界了解當代中國的一個重要窗口。我國體育健兒在國際體壇取得的成就令世人矚目,頑強拼搏、為國爭光的中華體育精神,激勵神州。
繼往開來,再譜華章。黨的十六大以來,以成功舉辦2008年北京奧運會為契機,我國競技體育、群眾體育、體育文化和體育產業協調發展,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體育強國發展道路。
惠及民生
統計數據顯示,2002年至2011年,我國共獲得世界冠軍1173個,占新中國成立以來獲世界冠軍總數的43.92%。
在倫敦奧運會上,中國體育代表團獲得38枚金牌、27枚銀牌和23枚銅牌,取得海外參加奧運會的最好成績。自2004年雅典奧運會以來,中國體育代表團均名列奧運會金牌榜前列。
加快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競技體育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我國體育綜合實力和競技水平全面提升。上海交通大學體育系主任孫麒麟說,人們經常將競技體育比喻成和平時代的“戰爭”,這是因為競技體育的成績是各國綜合國力競爭的縮影,能夠反映出一個國家在經濟、文化、科技、人才和體制機制上的實力。我國競技體育取得的巨大成就,與30多年的改革開放密不可分。
堅持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增強人民體質、提高全民族身體素質和生活質量為目標,銳意改革、不斷創新。在成功舉辦北京奧運會之後,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與時俱進,對體育事業的發展提出新的要求和戰略部署,中國體育踏上了由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轉變之路。讓體育更多更好地惠及民生,成為全社會的共識。
在倫敦奧運會上,中國體育代表團不僅將爭取最好競技成績作為一個目標,同時也把通過運動員們的出色表現,引導國內廣大青少年和民眾的全民健身熱情,從而帶動體育產業發展,帶動群眾體育等事業發展作為自己的重要任務。
全民健身與奧運同行。北京奧運會後,一批批奧運冠軍志願者出現在社區、鄉村、學校的操場上,參與群眾健身活動;倫敦奧運會後,杭州等地受孫楊、葉詩文奪冠影響,引發了游泳健身的熱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