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績2小時37分,全程雨戰,今天來參賽的選手都是真愛。”成為96%的一分子後,葉偉發了一條朋友圈。作為廈馬永久號碼的擁有者,葉偉和父親葉瀚都用連續10年參賽的堅持詮釋了對廈馬的“真愛”。由於兒時身體不好,剛上小學4年級的葉偉每天下午放學後,就被熱愛長跑的父親帶著在老家永安“跑山”一小時,慢慢地,跑步成了葉偉的特長,在1999年“跑”到廈門後,他的人生又多了一條跑道。
2002年,一位名叫“馬達“的市民給市政府寫了一封信,建議“在與馬拉松賽程距離相當的環島路舉辦一項國際馬拉松賽”,次年3月,首屆廈門國際馬拉松賽舉行。這一消息讓葉瀚十分振奮,這位年輕時的燒煤工人是福建跑圈裡的老兵,不過上世紀80年代去北京參加過馬拉松賽後就沒了“戰場”,於是,50歲出頭的他毫不猶豫地用腳步丈量了家門口的首屆廈馬。“我爸都能跑,我也能。”首屆比賽,體育特長生葉偉代表集美大學參加了10公里跑,但他已經在心裡報了次年全程的名,結果,第二年已成為實習老師的他坐了收容車,“我連我父親都沒跑過。”第三年,他參加了廈馬的接力賽,當時的他告別學校,進入電力系統工作。此後,在人生軌跡和廈馬賽道上,他都找到了與父親相同的節奏,“我倆全程配速都在3小時左右,一起出發,到了終點我等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