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翔和姚明。 |
中評社北京7月21日電/上一次姚明和劉翔同時出現,是多久前的事了?半年。這半年來,這兩個上海男人忍受著各自的傷病折磨,他們的命運卻不同。姚明成功地完成了從男人向父親的過渡,和從運動員向兼職俱樂部老板的轉型;劉翔卻經歷著上海田徑大獎賽上剛複出旋即再度陷入低迷的痛苦。
昨天,在上海,當姚明輕鬆地談論著自己的孩子和自己的球隊時,同一天,劉翔卻不得不無奈地宣布放棄田徑世界杯,開始近半年的休賽期,同時承受著巨大的輿論壓力。是什麼造就了這種命運的強烈反差?
這一方面是緣於他們所從事的運動類型的差異。劉翔的110米欄是短途運動,強調的是瞬間爆發力,姚明需要的則是持續力,傷病對他們造成的影響是不對等的——更何況,劉翔是傷在最關鍵的腳踝部位。另一方面,110米欄是個人運動,籃球則是團隊運動——這決定了外界對於他們的失敗的定義是不同的,換言之,劉翔更容易被界定為失敗。
劉翔的失敗注定不會被輕易放過。中國社會從來不是一個鼓勵型的社會。在這個壓力傳導型結構的社會裡,人們最擅長兩件事:要麼仰望,要麼俯視。所以,他們對於公眾人物的相應習慣不是捧殺就是棒殺——這兩種滋味,想必劉翔都不會太陌生。
劉翔和姚明所處的環境差異也促成了兩者命運的區別。劉翔所遭受的輿論壓力,很大程度是來自於2008年退賽事件的後續效應。而退賽事件最為人詬病的一點不是退賽的結果,而在於退賽之前公眾毫不知情的吊詭方式。但是,在言必稱國家利益的2008年,身為體制內的一員,劉翔對自己傷情公開這件事有決策權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