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複損傷會增加腦部功能受損的風險。”華山醫院運動醫學研究室主任陳世益教授肯定的回答,同時還指出,國際上普遍認為運動所致腦震蕩會導致慢性腦損傷和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的紊亂,其症狀可以表現:構音障礙、錐體系和錐體外系功能損傷、抑鬱和攻擊行為等一系列問題,不僅是帕金森症和阿爾茲海默病。
但兩位專家也透露,與拳擊和橄欖球相比,足球頭球對腦部的損傷相對弱些。
球員頭球是否安全
頭球是足球中重要的技術動作之一,被譽為足球場上的“第三只腳”,具有獨特的魅力。針對運動員是否可以安全頭球這一問題,陳世益認為,這需要更多的流行病學和其他相關研究來不斷證實。《美國醫學會雜志》上發表的一份醫學研究曾表明:足球運動員因反複頭球受到腦震蕩將損傷記憶力和進行策劃的能力。但目前我們所知道的是,盡管足球球員因為腦部疾病退役或者死亡的例子并不鮮見。例如英格蘭著名前鋒阿斯特的驗屍官認為其腦部損傷應歸咎於漫長職業生涯裡頻繁用頭頂球;然而著名的德國球星比埃爾霍夫,作為一名世界級中鋒,其必定無法避免頻繁的頭球,但他卻在職業生涯末期,利用業餘時間獲得了德國哈根大學國民經濟學碩士學位。
和橄欖球相似的是,足球運動員同樣面臨著激烈的身體碰撞,這種碰撞對頭部的撞擊同樣會導致腦震蕩,反複出現的輕微腦震蕩對腦部神經系統出現的破壞性是不可忽視的。“而局限於目前的場邊救治條件和運動員的自身比賽欲望,大多數輕微腦震蕩并不能得到及時的診斷和幹預。”
目前對運動中腦震蕩的研究結論表明:在出現輕微腦震蕩後如果不能及時幹預,繼續參加比賽的運動員將暴露在更高頭部受傷風險下,二次打擊對其腦部神經組織的傷害程度,往往是呈幾何倍數的上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