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2日,朝鮮女足球員在仁川備戰,這支亞洲強隊仍是中國女足的主要對手。 |
中評社北京9月14日電/1911年,菲律賓體育協會發起了兩年一屆的遠東運動會,是為亞運會的前身。但在馬尼拉、上海和大阪輾轉10屆之後,“二戰”的硝煙啓開了潘多拉魔盒,競技場再也鎖不住人性最原始的躁動,於是發令的槍聲轉為戰爭的炮聲隆隆,飛快的腳步不再為終點而衝,每一步都是重獲新生般的沉重。
世界洗了一次牌,堅強的人留了下來。隨著戰爭創傷的平複,安定的人們再次把身體裡蓬勃的朝氣交付給體育。因戰中斷的奧運會再次恢複舉行,而黑白歷史中的遠東運動會也在1951年的印度新德裡披上“亞洲運動會”的新衣。在之後的亞運帛錦裡,中國撰寫的是從看客搖身為“王”的故事——1974年,新中國首次參加亞運會便登上獎牌榜第三,到1982年便以傲然之姿將“亞洲霸主”延續至今。自此,每逢亞運會,鮮有人懷疑中國的“榜首地位”,只是在不斷翻飛的獎牌數字背後,現實的塵埃也在彌散。中國青少年體質的頑疾、三大球習慣性的敗績、群衆無處安放的健身需求……無一不是中國軍團金牌華袍褪去後雀躍的虱子。
而亞運會也走入了瓶頸。隨著中日韓日益壟斷一甲之地,不少項目金牌的爭奪也因為實力懸殊而欠缺戲劇性,越來越多的亞洲國家淪為“配角”,而占據強勢地位的隊伍也因評價體系的趨變在亞運會與世錦賽間徘徊。欠缺觀賞性的競技場讓很多年輕人感到乏味,這個昔日輝煌的洲際體育盛宴正在日益紛繁的賽事中俗套地陷入眼球爭奪戰。
不過,更多人仍在守望,在仁川亞運會即將開幕之際,《中國青年報》特邀日本《每日新聞》和韓國《朝鮮日報》的媒體人為亞運會投以希望的目光:或許,亞運會能讓更多年輕運動員去豐滿羽翼,讓體育的教育作用引領青年懂得,考場外更能造就完善的人格;或許,亞運會能以最珍貴的“多元化”去叩響歷史的木門,用非功利的心態讓體育因文化變得更多彩;或許,亞運會能把視綫和資源從以巨額預算彰顯底氣轉移到用包容與分享凝結情懷,讓更多真正需要體育改變命運的角落亮起來。或許這樣,亞運會才能擺脫總是鑲嵌在奧運周期中作為“跳板”的宿命,成為各國真誠詮釋體育、返璞歸真的“試金石”。
9月19日,第17屆亞洲運動會就將在韓國第三大城市仁川揭幕,作為已經連續8次奪得亞運會金牌榜第一的中國代表團,此次再登亞運會金牌榜榜首應沒有懸念。但中國在亞運會上獲得金牌數第一,並不能與“亞洲第一體育強國”畫上等號。9月10日,國家體育總局局長劉鵬在中國代表團成立大會上以“殊死一搏”4個字來要求中國三大球的6支運動隊。不難發現,中國代表團在亞運賽場奪取再多金牌,也掩飾不了三大球有退無進的尷尬。
金牌榜首無懸念
199枚金牌,這是中國代表團在上屆廣州亞運會上奪得的金牌總數,這一數字比當屆亞運會金牌榜上第2~7名代表團獲得的金牌數總和還要多。盡管,中國選手平均每天有十幾枚金牌入賬,但其中絕大多數奪金項目與中國人的生活相距甚遠。上屆亞運會期間,輿論最終爆發了對中國競技體育“舉國體制”的爭論和質疑。但這一切並沒有對中國體育體制產生任何影響。4年後的仁川,可以預料,國人依然將看到中國選手在賽場上大舉“搜刮”金牌。即便中國代表團不太可能再奪取199枚金牌這一亞運歷史之最,但將其他亞洲國家和地區遠遠甩在身後不會有任何懸念。
中國代表團在奧運會上奪取金牌的優勢項目,如舉重、跳水、射擊、體操、乒乓球和羽毛球等,本屆亞運會除男子體操項目之外盡遣主力。其中的多數項目,中國在亞洲的優勢程度更大,如舉重、跳水、射擊和體操等,在這些項目上,中國隊奪得的金牌肯定會遠遠多於奧運會上所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