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網壇“一姐”李娜 |
中評社北京9月4日電/姚明、劉翔、李娜、林丹、郭晶晶……不管是否在此成名,中國體育明星們的成名之路上,總有一站叫全運會。不管是從中國體育還是單項運動的角度,無論是從競技體育還是全民健身的方向,全運會都一定要“造星”,而且“星星”越大越好。
然而,在越來越多運動走向職業化的過程中,全運會如何從原本的“一元”思維中轉變出來,合理處理好國家體育和職業體育的關係,將是中國體育能否造出真正大明星關鍵所在。
眾所周知,職業化體育特別講究“造星”,在當前職業化水平高的項目中,一定會有明星甚至是超級明星。究其原因,其實很簡單,有了明星才能吸引更多人來關注項目,關注比賽,偶像的力量遠比說教更強大,有時甚至比賽事本身都更吸引人。縱觀當今體育界,一個沒有明星的項目不可能是一個大眾項目,所有主流項目都有屬於自己的“代言人”——通常還不止一個。
全運會當然等同於職業化體育,但全運會是否需要“造星”絕對是個偽命題。
從中國體育的角度講,明星越多,就越能吸引更多人參與到體育運動中來,因為姚明,很多人愛上了籃球;因為林丹,好多人走進羽毛球館;因為孫楊,學游泳的孩子成倍增加;因為李娜,打網球成為時尚……正如姚明所言,偶像的力量很大,希望能借助這種力量來帶動孩子運動。
其實,就算對競技體育也一樣,有明星往往意味著有成績,有成績就能帶來各種條件的改善和更多後備人才的加入……無論怎麼看,“造星”都是多贏格局。
目前唯一需要擔心的,是全運會如何處理好國家體育和職業體育之間的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