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2013中國籃球從頭再來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1-03 01:50:44  


 
  所以2013的當務之急,便是用最短時間重新聚攏這些元氣,須讓所有人相信,2012的跌停之後會有反彈,而不是2013繼續向下急墜。事實上,2012的尷尬也好,別離也好,並不能掩蓋中國籃球正破土而出著不少新苗,從王哲林破繭而出,到聯賽新贊助夥伴之投入扶搖直上,很應了那句“要錢有錢、要人有人”。沒錯,未來充滿了太多的不確定性,誰也不敢斷言,當下注入的這些新生動力,就能夠推動中國籃球在2013、乃至更長遠的將來找回自信,但至少可以借助這種種力量,最好再能形成一股合力,中國籃球在2013年便可以做不少事情。

  整合這些力量,當然需要頂層設計,而值得關注的是,中國籃協作為掌管中國籃球的“頂層”,本身在2013年也有可能面臨著重新“設計”。並非是中國籃協自身的變動,這涉及整個國家競技體育體制的再調整,大家感觸最深的、樂觀其成的,想必就是中國籃球從此可以打造一個調盈虧、強調增長點的行業,而不再更多地滲透著行政管理影子的“事業”。

  若能奠定好這樣的基礎,所謂的“兩條腿走路”———聯賽和國家隊,便有機會扭轉眼前這種簡直要逆向而行的趨勢。業已形成對照的是,2012年的CBA聯賽橫跨兩頭,卻一脈相承地凸出著不少追求:外援越來越大牌,年輕人越來越多。這樣的聯賽,難免會對“舉國”主導下的CBA構成衝擊,但是接下來的2013年,我們為什麼不能認真地去尋找些交集呢?

  直觀而言,包括2012在內的此前若干年內,中國籃球是有“重國家隊、輕聯賽”之傾向的,乃至對於後備人才的培養,也流露出了對國字號球隊訓練環境更加信任的傾向。然而,作為中國籃球基礎載體的俱樂部們,一方面用看似對立的形式向這種傾向發聲,他們很願意加大投入去聘請更高水平、更大名氣的外援、外教,爭取在最短時間內完成自我形象的樹立,另一方面,他們又都不約而同地加大了梯隊建設的力度,甚至最被視作“特立獨行”的山西俱樂部,連續兩個賽季將“新人牌”打得無比響亮。“中央”與“地方”,其實是殊途同歸。

  所以看似沒有大考的2013年,其實可以督促中國籃球,用更多的精力去修煉內功,去在更多的領域裡凝聚默契。我們可以將很多問題,歸咎於中國籃球的體制,但這絕不意味著在深化改革到來之前,“體制”就該成為容納一切問題的容器。就比如,未來中國男籃主帥的選擇,從俱樂部主帥圈子內選拔也好,從國外聘請世界級教頭也好,土帥也罷,洋帥也罷,關鍵並不在於那個名字是誰,而在於未來對於國家隊角色的認定,以及賦予主教練的環境。

  包括未來之星們的培養,包括CBA聯賽的規範壯大,同樣也都呼喚新思維的出現。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王哲林在福建隊這半個賽季的成長,恐怕已經不比他在國字號球隊中的收獲遜色。可是,就如同昔日的王治郅、易建聯一樣,聯賽可以是展現的舞台,證明自己更多還要看你入選國家隊後,而且2013年中國男籃出戰亞錦賽,不出意外就能看到王哲林的身影。這樣的關聯,是不是可以帶來一些聯動?

  動手吧,從頭開始,並不是從“零”開始。(來源:《籃球先鋒報》)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