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CBA俱樂部在限薪問題上是很矛盾的。俱樂部很期待作為主管機構的中國籃協,能夠通過行政的方式,控制日漸增加的運行成本。但他們也都清楚,籃協的政策往往達不到預期的效果,還有可能會對聯賽造成傷害。
相比而言,籃球經紀人的看法更加單一和直接,“我覺得限薪有些可笑。”某不願具名的經紀人告訴記者,“從現階段看,這樣做的結果肯定會對聯賽造成巨大的影響,特別是如果對外援進行限薪,肯定會影響聯賽的精彩程度。還有一點我不明白的是,籃協已經和某贊助商簽訂了上億人民幣的合同,為什麼還會有這樣的想法呢?”
籃協和贊助商簽訂巨額贊助合同,和俱樂部限薪看似沒有什麼直接關係,但實際上並非如此。早在相關贊助意向被媒體曝光後,近幾個賽季投入日漸加大的俱樂部,都通過各種方式向籃協表達了“分蛋糕”的願望。更有俱樂部老總早已算好了賬,根據新的贊助合同,籃協每個賽季多劃撥給俱樂部1000萬元人民幣應該沒有什麼問題。
有了這筆錢,對於吉林這樣一年投入2500萬元左右、比較窮的俱樂部來說,意味著收支基本平衡。而對於那些財大氣粗的俱樂部,1000萬元也是一筆不小的收入。
不過,到目前為止,籃協對這塊大蛋糕怎麼分,仍舊沒有明確的說法,只是表示“在權益分配方面,目前還沒有明確說法。贊助投入增加了,俱樂部的收入肯定會增加,蛋糕做大了,可分配給大家的利益必然會相應增加。”中國籃協聯賽辦公室副主任柴文勝說。
“俱樂部是聯賽的主體,CBA能有現在的發展,俱樂部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籃協把獲得的巨額贊助合同金額,以合理的方式分配給俱樂部,既減少俱樂部的虧損,也能使聯賽保持目前的精彩度,這才是最佳的方式。”該經紀人告訴記者。
限薪令,有總比沒有好,這是作為主管部門的出發點。且不論俱樂部是否真的能夠將限薪令有效實施,單從政策本身來說,動用行政手段去干預俱樂部的市場行為,特別是那些民營俱樂部的經營活動,本身就值得商榷,恐怕最終也得不到好的結果。這也是為什麼這次限薪令只是在醞釀階段就引發爭議的根本原因。(來源:《中國青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