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解析中國足球原罪:越墮落越快樂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10-06 08:34:56  


 
  舉國體制把我國的比較優勢發揮到了極致。把所有的資源都集中在對手不太重視的項目上,形成局部的優勢兵力之後各個突破,這種策略為中國金牌第一立下了汗馬功勞。但足球不是冷門項目,它是全世界各國調集資源爭奪的焦點。那種專揀冷門突破的取巧辦法是行不通的。

  按照舉國體制的思路,沒有奪金希望的項目應及時放棄,以騰出寶貴的資源用於衝金,而足球恰好處於應該犧牲之列。實際上體育總局也確實是這樣操作的。2000年,在奧運戰略即將啟動之時,一位高層領導大筆一圈,將全國許多體校的足球專業取消了,以保證優勢項目能擁有足夠的經費。而足球的青少年培養,交給傳說中的俱樂部梯隊和市場化的足球學校負責。

  這個不起眼的決定,是近10年來國足成績每況愈下的關鍵性原因。因為除了魯能泰山等“特例”之外,大部分俱樂部梯隊基本停留在紙上,足球學校的收費讓很多有天賦的窮孩子入學無門,這一變更等於給中國足球做了一次絕育手術。從此之後,中國足球的後備人才越來越少,質量也越來越差。

有名無實的職業聯賽

  中國足球的決策者們,對於足球在舉國體制之中的弱勢地位早就心知肚明。於是他們從1994年就開始嘗試舉辦職業聯賽,試圖借助市場的力量完成對中國足球的救贖。只是十餘年來,儘管中國頂級足球聯賽已由當初的“甲A”變成了目前的“中超”,但職業聯賽始終打著“不職業”的烙印。

  中國職業聯賽的“不職業”,首先體現在管辦不分上面。多年以來,國家體育總局足管中心與中國足協向來是“兩塊牌子,一套班子”,這使得當權者在官僚與民間協會之間可以隨便變換“臉譜”,以應付不同的事端。中國足協既是規則的制定者,也是監督者,還是利益的獲得者,如此複雜的身份讓他們可以隨便更改既定方針而不受監管,中國足球界的“昏招迭出”也就不難理解了。

  而中國所謂各支職業俱樂部球隊的產生,也存在先天畸形的問題,事實上中國所謂市場化的職業聯賽本身是由許多反市場的力量驅動的。在中國,足球始終是一項政績工程、形象工程,和地方政府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在足球的圈子文化背後,是實權派的地方政府之間的博弈。

  由於地方政府的介入,在具體運作過程中,各地都出現了資本和權力媾和的現象。政府有心發展足球,卻沒有資金,於是動用了政策招攬企業投資。這種招商足球導致了俱樂部的許多短期行為,如很多房地產企業投資足球,根本不在乎俱樂部的經營狀況,進入足球圈為的是換取當地政府手中優惠的土地。一旦城市的開發土地消費殆盡,企業就會找一個借口退出中國足球,將俱樂部留給當地政府善後。謀利模式使得中國足球的退出事件層出不窮,俱樂部成了投資商的一次性用具,用完就扔。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