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專家:朝鮮國產導彈只是神話 全部系仿製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6-13 15:30:13  


  中評社北京6月13日電/環球時報報道,美蘇等國最初研發彈道導彈時,往往要經歷上百次試射才能成功,為什麼朝鮮僅進行了10餘次試射就研發出多款彈道導彈?德國導彈專家羅伯特.H.施姆克和馬庫斯.席勒最新發表的學術報告認為,這種反常的情況說明朝鮮導彈項目完全是仿製成熟的蘇聯導彈,“朝鮮國產導彈”只是個神話。

  美國《外交政策》等媒體6月7日轉載了這篇報告。報告主要根據公開材料來分析朝鮮導彈的“非國產”性質。報告稱,美蘇最初研發彈道導彈時往往需要經歷上百次試射才能完成,而反觀1984-2006年朝鮮新投產的導彈,算在一起也只有大約10次零星試射,完全不符合技術測試程序,如果朝鮮得不到外部配合,那只能是朝鮮導彈科研團隊實在“太聰明”了。

  兩位德國專家的報告以歷史順序,截取了8個朝鮮導彈事業的重要片段,以論證朝鮮國產彈道導彈項目是得到蘇聯和中東國家支持的。

  第一幕發生在1984年,當時埃及將手頭現有的幾部蘇聯“飛毛腿”-B導彈樣品連同發射車轉售給朝鮮,後者僅用兩三年便複制出完全一致的“華城”-5導彈。

  第二幕發生在1987年美蘇簽署“中導條約”後,蘇聯被限制部署和開發500-5000公里射程的彈道導彈,結果蘇軍射程為500公里的“飛毛腿”-C 導彈迅速退役。然而到了1990年,朝鮮卻異乎尋常地試射了一枚改進型“華城”-6導彈,它的技術細節與“飛毛腿”-C完全一致,射程也是500公里。由此可見,每當一種蘇聯導彈退役,它便迅速在朝鮮獲得“重生”,成為朝鮮的“國產導彈”。

  第三幕發生在1993年,朝鮮罕見地試射了4枚新式導彈,其中一枚是首次亮相的“勞動”-1導彈,它看起來像是蘇聯“飛毛腿”的衍生型號。恰在同時,西方媒體曝光朝鮮招募了一批蘇聯解體後衣食無著的俄羅斯導彈專家。

  第四幕出現在1998年,當時朝鮮試圖用“大浦洞-1”將小型衛星送入太空。根據現有圖像分析,該火箭第一級採用了“勞動”-1導彈的發動機,第二級則採用類似“飛毛腿”導彈的發動機。這種設計同樣也能找到技術原型,那就是俄羅斯早年提出的R-55火箭。

  第五幕出現在1999年,美國海軍發現朝鮮貨輪“九月山”號將一種更先進的“飛毛腿”導彈運往中東,該導彈被命名為“飛毛腿”-D。2000年,叙利亞成功試射了“飛毛腿”-D導彈,但該導彈卻沒有在朝鮮試射過。

  第六幕是2005年朝鮮向伊朗出口了通過“逆向仿製”開發出的“舞水端里”導彈,該導彈同樣是沿用了俄羅斯馬卡耶夫設計局和伊薩耶夫設計局的技術。

  第七幕發生在2007年,朝鮮舉行盛大閱兵式,首先亮相的KN-02短程導彈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經仔細辨別,這實際是俄SS-21導彈的仿製品。

  第八幕與伊朗有關。2009年,伊朗用“使者”-2火箭成功發射衛星後,與朝鮮分享了“使者”-2號火箭發射數據。同年4月,朝鮮在咸鏡北道舞水端里用“銀河”-2號運載火箭發射衛星,當時伊朗代表團就在現場觀摩,顯然朝伊兩國在火箭開發上實現了技術共享。

  報告稱,從上述歷史回顧來看,“朝鮮導彈神話”絕非“閉門造車”,而是不斷與外界合作交流所產生的。值得注意的是,朝鮮導彈往往優先供應海外市場,在得到客戶使用反饋和技術改進後,國內才開始導彈實戰部署,這種“由外而內”的導彈發展脈絡更是不同尋常。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