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馬躍峰:災難面前,沒有“信息孤島”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7-22 10:00:55


 
  坦率地說,為防禦台風、最大限度減災,政府部門一直積極作為。比如,省委、省政府在災前就多次部署防禦台風,提前讓2萬多艘漁船入港,安排了30多萬人轉移。災後,省領導一線指揮,並下達攻堅死命令:21日晚,受災市縣主城區全部供電;22日晚,城郊供電;24日,農村通電。水務、通訊、園林等部門,晝夜不停搶修、排障,不少人家重新亮起明燈,喝到乾淨水。

  這些工作無疑很有成效。但同樣要坦率地說,災難中也看出不少問題,發現了我們必須關注的“短板”。

  一是“威馬遜”作為海南41年來最強台風,破壞力超過預期,由此導致許多前期準備未能有力應對。二是許多基礎設施年久失修,大災來臨“短板”立現,建一套長效防禦、救災機制,不能再緩了。三是救災紀律亟待加強,比如,網友反映的送往文昌翁田鎮的救災食品中,發現了過期面包、蛋糕一事,雖然民政廳長第一時間道歉,但能否從源頭上杜絕這些問題,更為關鍵。四是救災需要各方協力。以供電為例,搶修中就遇到諸多困難:台風極強,超過電力設備設計能力;廣告牌、樹木等壓斷了電線,需要其他部門配合清理;不少小區配電房進水,設備被毀,單靠小區力量難以修復……這樣的情況,要求各部門既要各司其職,又要通力配合。

  說到底,防災救災能力的提升,有賴於我們在日常治理中未雨綢繆的科學防範,以及防患於未然的責任擔當。災難如同一場綜合大考,試題是過去,答案在未來。

  (來源:《人民日報》)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