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女大學生畢業後回老家創業成種糧大戶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3-11-27 11:44:40


 
  剩下最大的問題就是資金,楊嬌陽工作了一年,只攢下1.5萬元。楊嬌陽的父母以蔬菜批發為生,積蓄也並不多。最後,在父母、親人的支持和東拼西凑中,楊嬌陽終於以6萬元作為啟動資金開始了創業。她牽頭成立田禾糧食專業合作社,自己任理事長。

  緊接著,楊嬌陽在天台縣白鶴鎮紅旗村承包了創業之初的400畝田地用於水稻種植。

  除此之外,楊嬌陽還在天台縣平橋鎮後蔣村和白鶴鎮雙溪口村承包了共200畝土地。當年5月,楊嬌陽就在這600畝地上,開始了規模化的水稻種植。

  “那時候,我已經種晚了。別人田裡的水稻苗已經長得很高了。我田裡的水稻才只長了那麼可憐的一點點。”時隔近6年,楊嬌陽回憶起往事仍然有些心酸。

  幸好,那年10月、11月的氣溫仍然維持在適合稻子生長成熟的程度,不然,楊嬌陽將顆粒無收。

  儘管有了收成,但由於缺乏經驗,楊嬌陽種糧首季仍然虧損了近20萬元。

  “2009年,有了政府部門的扶植和幫助,我也成了媒體樹立的大學生農業創業的典型,之後不管再怎麼辛苦也都沒有第一年那麼難了。”楊嬌陽說。

  全程機械化的實現之路

  創業第一年,楊嬌陽充分體會到了實現農業機械化的重要。

  楊嬌陽還記得,2008年到了收割的季節,因為沒有烘幹機,收割來的稻穀不得不曬在馬路邊。為了防止稻穀失竊,楊嬌陽就和媽媽一起守在馬路邊,甚至晚上在路邊過夜。

  楊嬌陽回憶說:“有一次突然下雨,來不及收攤著的稻穀,稻穀都被淋濕了。我心疼地哭了。因為收割好的稻穀不能沾水,沾水容易發芽和黴變,品質就不好了,之前的辛苦就白費了。”

  第一次的虧損並沒有讓楊嬌陽畏縮不前。2009年,她吸取了機械作業少、耽誤了農時的教訓,在當地農業部門的指導下,引進了工廠化育秧、機械化插秧技術,成為天台縣最早一家成功採用早稻與單季稻工廠化育秧、機器插秧的農業企業。

  田禾合作社在後蔣村建立20畝育秧中心,為實現插秧機機插提供了秧苗保證,還建起了烘幹中心,為社員提供烘幹服務。

  幾年來,合作社共購置大型拖拉機等農業機械35台(套),實現糧食生產的全程機械化,開展糧食生產的設施化服務。

  大量農機的投入使用,讓楊嬌陽在天台縣率先實現了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

  農業機械化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而且大大增強了抵禦自然災害風險的能力。楊嬌陽對此感觸深切。

  今年是浙江省農業的災害年,先是持續高溫乾旱,之後又有台風過境,浙江省近百萬畝糧田絕收。

  儘管,楊嬌陽的千餘畝水稻田並沒有受到台風的影響,但是,仍有近百畝的稻田受到旱情影響——由於長時間缺水,水稻抽穗較晚,穀粒也不夠飽滿,產量不高。

  楊嬌陽帶記者來到這片稻田,這片水稻仍然黃中泛青。她計劃將這片田安排到最後收割。

  然而,無論是增產的1100畝水稻還是受災的這100畝,都是楊嬌陽積極組織24小時抽水灌溉的結果。“之前以為這片地將顆粒無收的,後來有了水之後,還是抽出穗來了。”楊嬌陽說。

  雖然身為合作社的理事長,但農忙時,如果雇傭的工人請假,楊嬌陽也要開著拖拉機、收割機等“頂班”。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