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柴靜霧霾紀錄片:這是我和霧霾的私人恩怨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3-01 10:06:02


  中評社北京3月1日電/辭職後,柴靜在做什麼?昨日,她向優酷、騰訊等多家視頻網站免費奉獻了大型空氣污染深度公益調查——《柴靜霧霾調查:穹頂之下》。柴靜透露,促使她展開調查的原因是,女兒還沒出世就患上了腫瘤,一出生就要接受手術,“在照顧她的過程中,對霧霾的感受變得越來越強烈”。目前,孩子已經痊愈,但生活在一年竟有175天污染的北京,柴靜害怕女兒有一天會問“什麼是藍天”、“為什麼老把我關在家里”?於是她開始了調查。

  用《看見》的百萬版稅自費投入調查

  柴靜介紹,公布女兒的病情,自己此前顧慮很多,因為“必須要考慮說出來之後,女兒將來會承受什麼。”後來丈夫勸她“我最深刻地感覺到你在有孩子,尤其她生病後,才會對空氣污染這件事有了完全不同的態度。”他說,“這是你回避不了的一個基本動機。”這句話對柴靜產生了作用。“一個人沒有當媽媽之前,這個世界只跟你有幾十年的關係,我對我的一生負責任就可以了。但確實有了她之後,你跟未來世界有了關聯,有了責任。如果沒有這樣的一個情感的驅動,我確實很難去用這麼長時間做完這件事。”

  一旦投入調查,柴靜發現,污染其實早已存在。2008年北京奧運空氣質量保障小組組長唐孝炎院士向她提供了2004年某個月的PM2.5數據曲線,相當於今天的嚴重污染,首都機場關閉了,但是當天新聞報道是,那是霧,“可見當時整個社會對空氣污染缺乏認識。”一年中,她現場調研,查閱文獻、拜訪專家,拍攝而成紀錄片《穹頂之下》,前後花費一百萬人民幣,錢全部來自兩年前《看見》的版稅。

  大氣污染不是改革開放帶來的

  柴靜試圖在紀錄片中回答三個問題,“霧霾是什麼?它從哪兒來?我們怎麼辦?”霧霾是什麼?紀錄片中柴靜攜帶儀器,做霧霾健康測試,並作為志願者參與人體實驗,分析呼吸成分,拍攝肺部深處碳素沉澱的後果,想向大家解釋“霧霾是什麼”,性質、危害、構成。

  柴靜介紹,一年中她以個人身份拜訪能源、環保領域內的專家以及職能部門,包括前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中央財經領導小組副組長韓俊等國內高官以及英國能源與氣候變化大臣等——沒人拒絕提問,在回答時都毫無保留,直面問題。“我覺得他們都希望能公開地討論問題,因為問題呈現就是解決的希望。”讓她印象最深的是北京市環保局機動車處的處長李昆生,“他讓我很慚愧,有時候我都覺得某件事做不下去,不太可能,他還在繼續發表文章,不斷往前推進。深夜有時會收到他的兩三篇文章,文中的急切之情和為公之心對我是一種感染。”採訪對象的積極態度讓柴靜感覺,中國有很多人希望環境能夠改善,並在為此努力。

  除了已經上線的紀錄片,柴靜還把一年的採訪所得發給了全國人大法工委,希望對正在修訂的《大氣防治法》有所參照。“他們逐字看完,附上建議,返還給我,並打電話表示感謝,說會在修訂時考慮相關問題。”同時,她還把資料發給了正在制訂國家油氣體制改革方案的小組成員,“得到的反饋也讓我很意外。他們提出的唯一意見是,如果篇幅不限,可以談得更多……”

  “我想立法者和政策制定者的態度是,改革在中國適逢其時,需要讓大眾更多地知情參與,更多地討論,達成共識。公眾是空氣污染治理的核心力量之一,沒人比普通人更清楚自己身邊的污染源,也沒人比我們更愛護自己的家園。”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