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西安建城史或提前至5500多年前
http://www.CRNTT.com   2017-11-10 14:07:36


彩陶盆
 
  在極個別墓葬中出土有彩陶盆、彩陶壺、夾砂罐、陶鉢、陶杯、石璧、骨珠等。有些墓葬內的隨葬品被發現於墓道的填土內,且破損十分嚴重,推測當時流行以殘陶器隨葬的葬俗。而在少數幾座墓葬中還發現有以顔料塊隨葬的現象,通過對其中一座墓葬出土顔料的科學檢測分析,可知其主要成分為赤鐵礦,且經過煆燒、搗碎研磨、過篩、添加動物膠黏合成形等一系列細致的加工處理工藝,以方便保存和使用。據了解,儘管廟底溝時期的先民已經掌握了十分先進的顔料製作技術,但其稀有的屬性及複雜的工藝還是決定了並非聚落中的每一個人都能擁有顔料並熟練的進行使用,用顔料進行繪畫應該只是極少數人的“專利”,而這些人在日常很可能就有著比較明確的職業分工。

  最早的“國家公墓”或將西安市建城史提至5500多年前

  本次發現的廟底溝文化墓葬規格基本相近,都是小型墓葬,且隨葬品非常少,因此推斷這批墓葬應該是楊官寨遺址廟底溝時期普通居民的公共墓地。墓地內的墓葬分布密集,排列整齊,在部分墓葬開口平面的東端或西端發現有圓形的疑似柱洞遺跡,推測有可能為“幡”類墓上建築遺存,用來標識單個墓葬的位置,證明當時的人們在營建墓葬的過程中曾經過一定的整體規劃,類似於後代文獻記載的“凡邦中之墓地,萬民所葬地”,並可能有專人負責管理和維持。

  鳥瞰楊官寨遺址

  而通過近年來考古人員在楊官寨遺址開展的考古發掘工作,已經基本釐清了該遺址的整體布局結構:大型環壕的廟底溝文化聚落、兩側成層擺放大量陶器的西門址、環壕內部疑似堆土跡象、聚落中央的人工水利設施等,加上本次發現的東區大型普通居民公共墓地,無疑勾勒出了一個早期城市的雛形。如果這些推論都能得到證實,那麼楊官寨遺址作為廟底溝時期關中地區規模最大、規格最高聚落的都邑性質必將展現無疑。如此一來,西安市的建城史、建都史或可提前至5500多年前的廟底溝時期。

  考古專家將首次嘗試通過DNA全基因組測序的手段,全面探索墓地中葬人之間存在的血緣關係,並輔以碳十四測年得出的科學數據,對個體進行早晚排序,以期建立一個完整的史前族群譜系。

  (來源:環球網)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