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敵後國民黨軍曾達百萬為何最終“降將如潮”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10-14 15:19:40


 
  1944年,日軍成強弩之末

  1944年間的中國抗日戰場,日軍已是強弩之末,但在日軍戰敗前的垂死掙扎之中,於1944年4月18日至12月10日,出動兵力50萬人,發動了所謂打通中國大陸交通線的“一號作戰”(也被國軍稱為“豫湘桂會戰”),國軍在這短短8個月的時間裡,丟失了中國的半壁江山,遭遇了抗戰以來最大的潰敗。

  在豫湘桂會戰中,國民黨軍隊折損達到60萬人,丟失了包括河南、湖北、湖南、廣西、廣東、福建、貴州的146座縣市;丟失中美合作的七個空軍基地和36座機場;丟失的國土面積超過20萬平方公里。湘桂粵三省占當時大後方工業1/3的工廠也盡入日軍囊中。當然,豫湘桂會戰也同樣給日軍造成了一定的傷亡和牽制,從這個角度上看,日軍也是在加速自己的滅亡。

  國民黨軍隊在豫湘桂會戰中的失敗和在敵後戰場我八路軍、新四軍連續取得的節節勝利、不斷以積小勝為大勝,同時牽制住了為數眾多的日軍有生力量形成了鮮明的反差。人們不禁會有疑問:抗戰時期,為何國民黨軍隊鮮有游擊戰果?

  國軍也曾重視過游擊戰

  其實,在中國全面抗戰的8年裡,不是國軍沒有看到游擊戰的威力,也不是國軍沒有重視過游擊戰,而是在游擊戰術面前,國民黨軍隊遇到了嚴重的“水土不服”而鮮有戰果、直至最後完全放棄。

  早在1938年底,經歷了淞滬、武漢等投入兵力近百萬的大會戰後,國民政府損失了陸軍原編制人數的一半,海空軍則幾乎全軍覆滅。此時,受共產黨部隊敵後游擊戰的啟發和鼓勵,蔣介石就考慮到了執行新的抗戰策略—“游擊戰與正規戰配合”。11月底,在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在湖南南岳召開的軍事會議上,蔣介石就明確提出:“政治重於軍事,游擊戰重於正規戰。”並要求,全國三分之一兵力配備在游擊區域——在敵軍的後方打游擊;三分之一布置在前方,對敵抗戰;三分之一到後方整訓,此外,還在敵後專門設立了冀察、魯蘇兩個游擊戰區。1939年1月7日,蔣介石指示國軍各戰區軍事長官:“應以一部增強被敵占領地區內力量,積極展開廣大游擊戰,以牽制消耗敵人”。

  在蔣介石對“游擊戰”的重視之下,最高峰時,敵後戰場的國軍部隊達到了近60個師,加上大量地方武裝,人數接近100萬。據統計,國軍在敵後戰場的主要抗日根據地包括:太行山根據地,中條山根據地,呂梁山根據地,五台山根據地,恒山根據地,魯東南與沂蒙山、日照山根據地,大別山根據地等。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