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溥儀學伴毓鋆在台宏揚中華文化 徐泓接棒
http://www.CRNTT.com   2021-08-11 00:29:05


台灣大學前歷史學系主任徐泓與毓鋆雕像。(中評社 倪鴻祥攝)
  中評社台北8月11日電(記者 倪鴻祥)參與兩岸學者合編《台灣通史》的台灣大學前歷史學系教授兼主任徐泓,中華奉元學會創會理事長。學會承辦奉元書院,以私人講學形式推廣中華文化。奉元書院創辦人愛新覺羅毓鋆為清禮親王代善後裔,生於1906年,母親出身鈕祜祿氏,與末代皇帝溥儀同年,也是學伴。毓鋆1947年來到台灣,2011年以106歲高齡過世後,徐泓和其他弟子一起接下奉元書院,繼續宏揚中華文化。

  奉元書院位於在臺北市羅斯福路三段的一棟老舊大樓裡,進門即可看到毓鋆老師“塑像”,牆上懸掛著“長白又一村、遜國花甲祭”的小匾額,一旁還掛著毓鋆生前親筆寫下“常人與世俗爭、大人與歷史爭”;另側牆壁,則掛著孔子畫像及毓老師親書“以夏學奧質、尋拯世真文”的對聯。

  從小和清朝末代皇帝溥儀一起跟王國維、康有為、鄭孝胥等名師學習的毓鋆是於在1947年來到台灣,在台東興辦山地農校,復建胡適父親胡鐵花任台東知州的遺愛事跡,協辦台東首次民主選舉。1954年1月23日蔣介石以“沒事少離開臺北”為由,被召回臺北,先教外國學生讀古籍,教出教出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教授魏斐德等;1958年起開始收本地生,教出奧運十項全能銀牌楊傳廣等。1967年受邀任中國文化學院哲學系主任,此後陸續在政治大學、輔仁、銘傳等大專院校暫短教學。1971年毓鋆突破白色恐怖私人講學之禁,先在臺北成功新村(成功國宅社區)自宅創設“天德黌舍”,後來多次搬家,1978年在溫州街自購住宅才有定所,1987年改名“奉元書院”, 講學不輟,至103歲,擁有許多熱愛中華文化的弟子數以萬計,如前英業達集團總裁温世仁、前海基會董事長江炳坤、台北藝術大學教授辛意雲、作家蔣勳、前“行政院長”江宜樺、恆耀工業董事長吳榮彬等。

  徐泓談到毓鋆告訴中評社,毓老師即6歲與同年齡的溥儀一起唸書,兩人非常熟,毓鋆好學,十三歲就背完十三經。

  徐泓表示,毓鋆晚年有兩個心願,一是希望在滿族的發源地長白山上重修清朝努爾哈赤之前列祖列宗的祖陵“清永陵”,二是清朝13位皇帝之中只有傅儀沒有葬於帝陵,因此希望新修帝陵將傅儀改葬。

  徐泓指出,兩岸三通後,毓鋆重返故鄉瀋陽新賓,返台後捐款、籌款在新賓修建“清永陵”並興建滿學研究院,後來申報將“清永陵”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達成第一個心願,第二個心願因為時空環境已變,無法達成,讓毓鋆甚感遺憾。

  奉元書院秉承毓老師講學要旨“以夏學奧質,尋拯世真文”,“依經解經”,強調讀書為增長智慧,活學活用。一年四季每天都請許多老師來開班教授經史子集、哲學以及書畫藝術等,除了徐泓外,台大心理系名譽教授黃光國,美國約翰霍布金斯大學教授、前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錢致榕,中央大學人文中心主任汪榮祖、師大東亞所兼國際僑教學院院長潘朝陽,易經學會會長劉君祖,建國中學老師林明進等都曾開過課或講學。

  今年3月20日學院舉辦“第三屆夏學國際學術研會暨毓老師逝世十週年紀念會”;也經常與台大奉元社、師範大學國際與社會科學院等學術機構、媒體合作,舉辦演講、論壇、座談,江宜樺就曾擔任講師;另外,書院還成立奉元出版社整理出版同學紀錄毓鋆老師所有授課筆記及錄影。書院靠學費及會員和外界捐款,以維持正常運作。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