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古鎮多,古鎮故事多。提起雲南,沒有人不知道麗江,沒有人不知道大理。殊不知,雲南有很多不是很知名,卻也絕對驚艶的古鎮,這些地方人煙稀少卻又飽含歷史的滄桑,到此一遊,才真算得上跟隨古人的遺跡。諾鄧古鎮就是其中之一,著名的諾鄧井舊址就在村口,周圍常年有水滲出,像塊沼澤地,村裡有許多守著自家庭院的留守老人,在這裡看著日複一日的日出日落。
在雲南,麗江有驚艶的大研古鎮,束河古鎮因最近《龍門鏢局》的走紅,而再次火熱。大理有三月街,有越來越火的雙廊古鎮。每個人都會在心中憧憬一幅屬於自己的古鎮美景,想象自己說走就走,在古鎮迷失、艶遇的場景。
位於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雲龍縣深山裡的諾鄧,美麗得出乎人們的意料。諾鄧是一個因鹽業而發展起來的聚落,長期以煮鹽為生,曾一度是滇西地區的經濟重鎮。解放後,海鹽大量開發,諾鄧失去了鹽這個經濟支柱,從此塵封於世,漸漸在人們記憶中淡化。但正是這種冷落,才使諾鄧有幸保持著依然純美的身姿。
關鍵字:歷史
以鹽而生 千年未更名
諾鄧村在群山環抱中,是一個有著上千年歷史的白族村寨,一千多年來,諾鄧村名從未變更過,對於一個偏僻的小村莊來說,堪稱地理史上的奇跡。
金庸在小說《天龍八部》中寫道:“段譽將四大金剛中的古篤誠安排進大理鹽道司。由於大理偏居西南,食鹽生產幾乎為零,大理國的食鹽全部從大宋購買。”但是,並非如金庸所言,“大理的食鹽生產幾乎為零”。大理白族自治州的雲龍縣早在漢代就有著名的“雲龍井”,並因鹽成為最早的縣制,雲龍縣在漢代稱“比蘇”,“比”是白族語“鹽”,“蘇”是“人”的意思,鹽井所在地就是今天的諾鄧村。
鹽業經濟的發展,促進了諾鄧村的演變和發展。南詔時“細諾鄧井”的鹽業生產已經具備了相當規模。當時四方商賈雲集,諾鄧百業昌盛,繁榮興旺。諾鄧村每月“趕”四次集市:初一、十五為“大街”,初八、二十三為“小街”。村中街道因山就勢,店鋪基本上北向山坡一面開,街面雖不寬,但店鋪就有幾十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