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公安部擬推新規治理交通違法
http://www.CRNTT.com   2019-12-17 14:43:59


 
  在北京司機謝某看來,大部分司機都是遵守交通規則的,之所以會出現不文明駕駛行為,很多時候是由於電動車、自行車加塞,尤其是在沒有監控或者紅綠燈的路口,這種情況更加嚴重,導致車輛無法正常行使。他認為,“不能把駕駛中的所有不文明行為,都歸咎於司機”。

  司機陳某也坦言:“在等綠燈時,我也想按規定排隊。但太多車加塞,我覺得不公平,不知不覺也就跟著違法了。”

  而司機劉某則深受夜間遠光燈的困擾,由於工作關係,他經常深夜開車回家,被迎面駛來的車輛“閃瞎眼”是常事。

  “很多不文明駕駛行為,實際上已經違法。”湖北省荊州市交管局二大隊八中隊中隊長曾小明說,目前,違規變道、加塞等行為,已成為最常見的交通違法行為,但在很多人的眼裡,這只是不文明交通行為。與此同時,部分車主有法不責眾的思想,這是十分危險的。

  山東省某法院道交庭一名劉姓法官稱,大部分不文明駕駛行為其實是由於司機觀察不周造成的,有些司機可能主觀上並不想違規。

  來自河南省商丘市的劉旭律師也認為,司機“疏於觀察路況、不謹慎”是產生不文明駕駛行為的一項重要因素。“產生疲勞駕駛的原因很多,比如家庭負擔過重、出行路上路況複雜擁堵、車廂長時間密閉、環境較差等,這些都可能使得司機產生‘疲勞駕駛’不文明駕駛行為。”

  在淮北師範大學政法學院教授劉澍看來,不文明駕駛行為是一種社會行為,受國家法律、社會環境、駕駛人安全意識與個人素養等多重因素的影響。醉駕、危險駕駛等入刑,隨意超車、隨意變道、車上塗鴉、不禮讓行人等行為也逐漸受到道路交通安全法規制,應該說國家法律在遏制不文明駕駛行為方面起到了顯著的作用。“然而,中國現有機動車和非機動車數量非常龐大,駕駛人的素質參差不齊,加上駕駛人群中低齡人群數量突出,導致不文明駕駛行為較為多見。”

  接受《法制日報》記者隨機採訪的一些司機則認為,駕校應試培訓的缺陷以及道路交通安全法規宣傳的不足,致使駕駛人、行人等交通參與者的守法意識不強,人們文明出行、安全禮讓的現代交通觀念尚未完全建立。

  法律道德雙管齊下

  共同確保文明駕駛

  不文明駕駛行為是交通安全的毒瘤。

  北京工商大學法學院碩士生導師胡功群告訴《法制日報》記者,事實上,道路交通安全法對不文明駕駛行為早有規定,不少司機之所以明知故犯,是因交通違法成本太低,無法讓不文明駕駛者從思想根源上消除僥幸心理。因此,消弭不文明駕駛行為,需要法律“露出牙齒”。在交通法面前處理問題不手軟,才能警醒駕駛員。此外,消弭不文明駕駛行為,也需要用道德護航。車德是每個駕駛員必須具備的素養,交通法規定的駕駛員行為,必須要認真執行,更要修煉每個駕駛員的文明行為。只有每個駕駛員將文明開車、謹遵開車公德當成自己的己任,時刻保持敬畏心,才能走得更加平穩安全。

  在劉澍看來,遏制不文明駕駛行為,要側重於文明駕駛意識的培養。具體說來,一是要細化道路交通安全法,尤其是要強化行政違法責任和民事侵權責任,擴大道路交通安全法的適用範圍,加大交通違法行為的成本,適當提高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額度;二是要規範車輛的生產和銷售,尤其是要擴大機動車與非機動車認定標準之間的間距,避免駕駛人產生自身車輛實為機動車但誤認為非機動車的錯覺;三是加大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宣傳力度,促進文明駕駛社會環境的形成。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