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國產神劇,需要觀眾的信心
http://www.CRNTT.com   2019-08-12 14:34:20


(來源:新華網)
  中評社北京8月12日電/網劇《長安十二時辰》將在今天迎來大結局。這部自七月臨時上檔更新的超級網劇,在過去的一個月間穩穩占據了熱搜前排。即便同檔期電視劇、網劇中不乏《宸汐緣》《陳情令》《九州縹緲錄》和《親愛的,熱愛的》《小歡喜》這些很“能打”的對手,《長安十二時辰》依然在零宣發、零預熱的前期運營中,殺出了自己的一條血路。

  8月4日,獨播《長安十二時辰》的網站優酷在內部總結中不無驕傲地寫下這樣的記錄:《長安十二時辰》微博熱搜共計8個,知乎影視熱搜第6位,抖音單支視頻曝光160.4萬次,點贊6.3萬次;虎撲全站熱搜;豆瓣一周華語口碑劇集榜NO.1,“本周豆瓣評分已超過20萬人,且穩定在8.6分,成為史上第九個評分超20萬人的電視劇。”

  上一部這樣引起全民討論的“國產古裝神劇”要屬《琅琊榜》了。如今的《長安十二時辰》,不僅複制了《琅琊榜》的熱度,而且引發了更多關於細節的討論。在屢屢被詬病服裝造型、道具置景與歷史相去甚遠的古裝劇類型中,《長安十二時辰》前所未有地收獲了從普通觀眾到業內人士的一致贊譽。鳳凰網文化援引陝西師範大學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葛承雍的論述,“《長安十二時辰》的服裝裡,留存著唐朝的花樣年華”。來自網友的自來水安利,更是不遺餘力地推介劇中複原的“叉手禮”,“是我們歷史上曾經流行一千多年、又消失了近五百年的日常生活細節”。連配角所穿服飾的紋樣都有考古出處,“聯珠肥鹿的紋樣在存世的唐代織物裡名氣數一數二,其真實文物出土自新疆阿斯塔那唐墓。”

  在影藝獨舌主編楊文山看來,《長安十二時辰》之所以能夠引爆全民討論的熱情,關鍵還在於這部虛實結合的巨作中,提供了太多可供研究者細細琢磨的豐富樣本。“這部劇根據馬伯庸的同名作品改編,小說本身就是偏向於考據,提供了大量歷史上真實存在的細節。”楊文山在看劇期間特別把原著看了兩遍,因為對劇中出現的外國人形象十分感興趣,特別對照歷史做了專門的查證。在他看來,《長安十二時辰》表現出的異域文明在影視劇中極為少見,而這種包容萬千的做派,恰恰“活化了出土文物,再現了大唐獨有的時代氣象,喚起了中國人的文化自豪感”。

  他也承認,這種“沙盤化敘事”的底色,高密度的文化信息干擾了該劇的敘事。“不管是權謀還是反恐,經常會因為多線敘事轉場而受到干擾。”在該劇播到中段之後,因為對原著大刀闊斧的改編,小說中的終極幕後黑手何孚提前現身並死去,不少追劇的觀眾開始質疑該劇的敘事節奏,“把24小時的故事撐到48集,顯然是在注水”。劇中為了交代刺殺者龍波的行為邏輯,一度將第八團的回憶往事作為重頭戲交代,甚至常常是整集整集的插敘。對於那些急於搞清楚“刺殺是否成功、張小敬捉賊成效如何”的觀眾來說,完全是在考驗觀劇者的耐心。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