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物理老師成現象級網紅 做科普視頻粉絲千萬
http://www.CRNTT.com   2019-04-29 15:04:10


 
  今年3月初,李永樂受邀參加觀學院演講時給出回應,“科普視頻讓我成為網紅,而我的初衷只是為普通人的教育做點貢獻”。

  讓他萌生這個想法的,是一位來自貴州畢節的交換生。

  在一次課上,為了讓學生弄明白電磁波的原理,李永樂買了一百多個收音機零部件,帶著兩個班的學生去學校實驗室焊收音機。“80多號人,要麼收不到聲音,要麼雜音太多,只有一位來自畢節的學生做出來了。”

  “這挺讓人觸動的。畢節的孩子就比北京的學生差嗎?不見得,只是你沒有給他提供好的資源。你很難想象,如果給孩子一個空間,他會爆發怎樣的創造力。”

  並不是所有的學校都有好的條件。“農村地區和城市之間,大城市和小城市之間,教育資源的分配相差懸殊。這種差異不僅僅是資金和設備,更重要的是教師和學生群體的差別。”

  最近,李永樂開始琢磨著,利用互聯網聯動更多老師做一些事情。“人大附中有很多有想法的老師,希望能夠跟他們做一些公益的微課分享,不針對考試,而是向公眾傳播知識。”

  他希望有一天,教育資源能夠極大豐富,每個人不再為了擠獨木橋深埋題海,而是把精力放在探索自己感興趣的領域,獲得充分的發展。

  李永樂至今都記得自己上小學的時候,老師在課上講,銀河離我們非常遙遠,可能有幾十萬光年。李永樂舉手問,“光需要幾十萬光年才到,為什麼我一睜眼就看到了呢?”老師搪塞他,“這就是一種探測,坐下吧!坐下吧!”不死心的李永樂又去問了父親,最終才得到滿意的答案。

  “小朋友天生會對各種物理現象有好奇心,只是可能沒有人去幫他解開謎團。”李永樂希望,這樣的情況越來越少。

  一個專注知識類短視頻研究的平台曾對李永樂的受眾進行過畫像,他的粉絲主要以25-30歲的年輕人為主,男性居多。

  李永樂坦言,現在做的視頻,小學生估計也看不太懂,主要是大人看。“如果我的視頻能讓家長們覺得科學是有意義的,他就會把這種想法傳遞給孩子。實際上我現在是在影響家長。”

  “不想要人設”

  年初,《流浪地球》大熱。一些粉絲找到李永樂,想聽他談談電影裡的科學。一條名為“《流浪地球》最大硬傷,洛希極限竟然是錯的!”的視頻又一次讓李永樂被更多人注意到。

  洛希極限跟引力有關,即跟兩個星球的密度和大星球的半徑有關。帶入公式,木星-地球的剛體洛希極限和流體洛希極限值分別為5.5萬公里和10.5萬公里。而李永樂發現,電影裡一掃而過的鏡頭,MOSS計算的兩個數值分別是89萬公里和171萬公里,與實際值差別很大。

  為什麼會這樣?李永樂仔細去查找了數據來源,“可能是影片製作時把關不嚴,錯把太陽-木星的洛希極限值當作了木星-地球的洛希極限值。也許MOSS算錯了,他就是想叛逃。”

  新加坡留學生劉一銘很佩服李永樂這一點,“對於學術,他相當‘較勁’,每一個細節都會查詢考證。”

  出生於1998年的劉一銘,也是一位科普博主。2015年,因為一條“如何證明地球自轉”的視頻認識李永樂,機緣巧合,做了李永樂的“跟班小弟”,參與一些話題的材料收集、實驗準備工作。

  沒想到第一次與李永樂合作,就遭到網友的diss。劉一銘回憶,為了感謝他的素材支持,李永樂特地@了他。有網友立馬酸了起來:“即便後面跟著一個百科全書的團隊,也不是啥話題都能做啊……”劉一銘氣不過,立馬回過去:有團隊的支持可以提供準確的內容,再通過李老師的影響力講出來,一舉兩得豈不美哉?

  像這類評論李永樂已經記不清有多少。“以前有些不好的言論,也會適當地懟過去。現在留言看得比較少了,對於一些言論很少回應。”

  比起一些負面評價,讓李永樂更怕的是“過度的贊譽”,比如,教育家、最博學的人、超級學霸、比專家教授更厲害的人……這些標簽。

  “這其實是件挺可怕的事兒。你給我貼一個學霸的標簽,有一天你發現我並沒有那麼厲害,就叫人設坍塌,這有什麼意思呢。在網絡上,我不想要人設。”他想,撕下互聯網標簽,人終究是活在現實生活中的。

  3月26日,時隔“閏年”視頻走紅已有兩年。在網紅教師和名校教師之間,李永樂似乎找到了更好的身份平衡——教師。只不過,他的“學生”從幾個班,增長到了千萬人甚至更多。

  回歸到當初選擇做教師的想法,李永樂說,希望把知識傳播出去,為別人的教育多做一些事兒。

  [同題問答]

  新京報:過去一年,你最大的改變是什麼?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