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北京為何兩次地震都發生在周日中午
http://www.CRNTT.com   2019-04-15 10:04:41


 
  天然構造地震主要由於斷層活動所導致,北京位於近東西向的陰山-燕山-渤海斷裂帶中段,北京及附近區域主要活動斷裂帶有平穀-三河斷裂帶、八寶山-高麗營斷裂帶、懷來-延慶斷裂帶、南口-孫河斷裂帶等,其間又分布有一系列近北東、近北西向的小規模斷裂,例如此次懷柔3.0級地震震中附近20千米範圍內已查明的小規模斷裂就有4條,但由於震級較低,很難說具體與哪條斷裂活動有關,但與其距離最近的為北東向的南口山前斷裂,約9千米。距離4月7日海淀2.9級地震最近的斷層為北東向的小湯山-東北旺斷裂,約5千米。

  釋疑2

  為何兩次地震都發生在周日中午?

  據專家介紹,這兩次3級左右地震均發生在周日13時左右純屬巧合。

  地震屬於自然現象,地球上每天都有地震發生,多到一天發生一萬多次,一年約五百萬次。其中99%的地震人們感覺不到,其餘1%的地震才是有感地震。其中能造成破壞的地震全年約一千次。大於7級的強烈地震,平均每年約二十次。更強烈的地震,平均每年發生一次左右。這些發生的地震中,絕大多數發生在海域,對人類並不造成危害。

  就北京地區而言,1970年以來共發生139次2級以上地震、29次3級以上地震,平均每年大約發生2.8次2級以上地震、0.6次3級以上地震,最大地震為1990年7月21日延慶大海坨山4.6級地震,與西部多震省份相比,北京屬於中國大陸地震活動水平非常弱的地區。儘管2、3級地震頻次較低,但也有短期發生多次地震的現象,例如1996年12月短短的12天內,在北京順義就先後發生5次3級以上地震,因而此次一周發生2次3級左右地震現象仍屬正常。

  釋疑3

  接連小震是否預示會有大震發生?

  有人擔心接連小震是否預示著後面會有大震?針對這一猜測,中國地震台網中心研究員孫士鋐表示,沒有必要過於誇大。他介紹,一個地區的地震活動水平並非均勻分布,在不同時段會有不同。此前北京地區出現過地震活動水平很高的時期,華北地區在1966年到1976年之間,地震活動十分活躍,在邢台、唐山等地都出現了破壞性巨大的大地震。但目前,北京地區的地震活動處在一個相對較低的水平下。

  俗話說“小震鬧,大震到”。對此,孫士鋐進一步解釋說,大地震前的小地震和此次的小地震存在區別。大地震前的小地震可能顯示出不斷增強和頻次提高的特征,因此當一個地區出現一連串的地震後,確實需要考慮到此後是否存在大地震的可能,但本次北京發生的是單一小地震,不存在預示發生大地震的可能性。中國地震台網中心副主任劉桂萍也表示,絕大多數小震後面沒有大地震,兩者之間沒有必然聯繫。

  提醒

  遇到地震怎麼辦?

  當遇到有感地震發生時,應首先保持冷靜,做好自我保護,認真觀察情況,採取有效措施,科學高效避險。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