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大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高校。2016年出台的“西南交大九條”,明確將職務發明成果由國家所有改變為國家、職務發明人共同所有,將“事後股權獎勵”改變為“事先產權激勵”。高校與職務發明人可按“三七開”的比例共同申請專利,也可按同樣的比例分割高校持有的職務發明專利。
這項改革直接推動西南交大科技成果轉化的井噴,兩年多時間已有200多項職務科技成果知識產權完成了分割確權,24家高科技創業公司成立,超過之前6年總和,形成“科技成果轉化加快、國有資產增值、社會財富增加”的多贏局面。
西南交大教授林建輝在權屬改革後成立了天佑路航軌道交通科技有限公司,團隊和學校加起來股份占60%,其中團隊持股占大頭。林建輝說:“我們團隊有200多名專職人員,其中150多名研發人員;八成員工持股,核心骨幹成員股份更多,成為創業的動力。”
林建輝的團隊主要從事高鐵運行中高速旋轉件的主動安全監測,這個領域被視為高鐵安全世界難題。在全球四大高鐵技術國家中,正是林建輝團隊的攻堅克難,讓中國成為最早完成“旋轉件早期故障監測與預警系統”的國家,目前正推動全國高鐵列車列裝。
“這一切如果沒有職務發明的權屬改革,是不可能實現的。如果有顧慮就不會往前推動,團隊也會回到發論文的老路上。”林建輝坦言,“這10年我們的團隊通過實實在在的產業,將中國高鐵運行安全水平推向世界級,這才是我們這樣的科技工作者最大的使命和成就。”
如今,“職務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已在四川省內西南交大、四川大學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國有企業在內的首批20家試點單位鋪開。截至2018年初,已經完成400餘項科技成果確權。
徹底打消顧慮,還須法律保障
半月談記者採訪發現,儘管職務發明成果產權混合所有制改革已逐漸在四川推開,全國高校對“四川經驗”激動不已的同時依然顧慮重重,根本原因在於缺乏上位法保障,地方改革成果難以向全國推廣。
現行專利法中雖提出單位可以和發明人就專利歸屬作出約定,但受訪一線科技工作者表示,實際操作中,職務發明的專利權基本不可能劃歸個人,誰都不敢承擔國資流失的風險。
在這方面,美國《拜杜法案》可以為中國職務發明專利權屬改革提供有益借鑒。早在上世紀80年代,美國通過《拜杜法案》,明確將聯邦政府資助的發明專利申請權和專利權,賦予大學和非盈利研究機構,鼓勵轉移專利技術,促進小企業發展。
此法案直接推動了美國向知識經濟的轉型,被英國《經濟學家》雜誌評價為“過去50年最具激勵的法案”。據統計,1978年美國科技成果轉化率僅為5%,《拜杜法案》出台後這個比例短期內翻了10倍。
目前,中國專利法修法已經提上日程,但有關職務發明的條款修改問題仍存在較大爭議。部分業內人士、一線科技工作者呼籲,迫切需要徹底打破科技領域的思想桎梏,全面推動科技界的“小崗村改革”,才能從根本上激發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推動中國原創科技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原動力。
(來源:《半月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