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8月23日電/雖然電話實行了實名制,但是騷擾電話並沒有減少,北京市民王女士近期頻頻遇到騷擾電話,她向記者出示了最近幾天收到的騷擾電話截屏,最高時一天能接到三次騷擾電話。
如今,手機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已經不可或缺,但它在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隱藏著巨大的安全隱患。用戶個人隱私及電話內部信息的洩露、遺失、被竊取、被盜等事件頻頻見諸報端,手機安全已成為一個社會性的普遍問題。
現在實行的電話實名制,曾被視作保障用戶手機安全的一劑良藥。制度實施之後也確實抑制了通信犯罪,讓受侵害用戶能夠通過法律手段維護自身權益,同時保障了通信安全,讓金融、移動支付能安全開展。但是電話實名制並不是萬能的,在經過“適應期”之後,騷擾電話又再次複活。
以北京為例,據有關部門統計,今年4月份以來,涉嫌騷擾電話舉報次數有明顯增加的趨勢。6月和7月的涉嫌騷擾電話舉報次數都突破了6萬件次,4月和5月的舉報次數分別為3.3萬件次和4.2萬件次。去年7月的舉報涉嫌騷擾電話只有1.6萬次。
對此,有關部門曾歸咎於“實名制不徹底”,這顯然有失偏頗。
不可否認,中國對保護個人隱私的相關法規,目前還比較薄弱,執法、打擊力度不夠,難以杜絕對個人信息的侵害。運營商雖有制度要求員工為客戶保守秘密,但如果連法律都難以保障的事情,企業制度就更顯得蒼白無力了。更何況,中國目前還沒有一部專門的有關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所以說,並非實行電話用戶實名制,用戶個人信息安全就能高枕無憂了。相反,電話用戶實名制,給保護個人信息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解決電話實名制下,騷擾電話依舊擾民的問題,運營商首先應肩負起社會責任,堅決摒棄“經濟效益至上”的經營觀,以保護用戶個人信息安全為第一要務,在技術創新及制度建設上舍得投入成本。在技術創新上,應研製和推廣“信息安全電話”,使其具有智能防盜、遠程遙控、防止騷擾、資訊保密等核心功能。其次,運營商用於電話技術更新升級的成本投入,不能全部轉嫁給電話用戶。在制度建設上,運營商應將保護用戶秘密,作為員工進入門檻及職業操守的“第一課”,常記於心;同時,制訂嚴厲的處罰措施,嚴查重處洩露客戶個人信息的員工。
各方面對騷擾電話不僅要“人人喊打”,更要切實履行好自己的職責,“實打實地真打”,否則就要受到追究、懲戒甚至承擔一定的法律責任。騷擾電話如“過街老鼠”,到了徹底根治的時候了,也一定能得到根治。
(來源:中國青年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