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兒童消費成為文化消費市場新增長點
http://www.CRNTT.com   2018-08-23 11:42:16


在第八屆中國兒童戲劇節上,小朋友們參與現場體驗活動。
 
  呼喚更多優質內容和更加規範的市場

  “我暑假帶著孩子看了幾場兒童劇,有精彩的劇目但是也不乏濫竽充數的兒童劇。”記者採訪了北京市民謝忠燕。這從側面反映了快速發展的兒童消費市場隱藏的問題。

  好的內容對身心都處在成長期的孩子們來說,有著正向的引導作用。但就目前的市場而言,優質內容不足、缺少精品等問題也開始顯現。以兒童劇為例,相當一部分劇目打著兒童劇的幌子,在布置簡陋的舞台上,或是上演內容被隨意改編的節目,或上演毫無創意、重複編演的國外劇目,劇本內容陳舊。而就夏令營而言,有些夏令營缺少策劃和內容,缺少規範和監管,遭到了不少家長的投訴。“家長在挑選兒童相關消費內容的時候應做功課:一是了解相關內容以便於事後與孩子討論;二是挑選與兒童心理特點相符合且最好是針對自己孩子某些特點有教育意義的精品。”首都師範大學心理學院基礎心理學教授李新旺說。

  與此相對應的是,兒童消費市場的理念、創作機制、後續監管等有待加強。兒童消費體驗需要寓教於樂、合家歡色彩。就兒童影視而言,目前很多兒童影視作品過度成人化、理念化,將本應陽光燦爛、活潑可愛的兒童變成了“小大人”。過於成人化的思維表達和超出兒童層面的理性框架,讓孩子們感覺枯燥生硬、意趣索然。“我曾經帶著妹妹去看過兒童電影,但是劇中有很多說教情節並不適合孩子看,我妹妹在劇場都快睡著了。”重慶市某高校學生江金英說。

  暑假期間,北京市民李治也有個小煩惱,“現在與其他家長聊天交流時,都在說帶著孩子參加這個、參加那個,感覺不帶著孩子幹點啥快跟不上潮流了。”家長們為了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讓他們學習聲樂、美術、舞蹈,參加夏令營等,希望以此提高兒童的綜合素質,這也反映出家長存在攀比的心理。

  相關專家也指出,很多孩子學業負擔重,沒有藝術熏陶的時間,失去了童年所獨有的那份自由。兒童消費市場的繁榮,能在某種程度上彌補這一缺陷,但如果家長們過度攀比,浮躁、功利的風氣將影響孩子們接受真正的藝術教育。

  如何打造針對兒童的優質內容?李新旺認為,就兒童的認知發展特點而言,兒童在2—7歲的時候思維邏輯性不強,主要表現在看問題不全面,集中於感興趣的某一點、看問題不可逆轉及以自我為中心三方面。在7—11歲時,兒童的思維活動離不開具體情境和經驗,如果太抽象不能吸引孩子的注意。根據兒童的認知發展特點,在創作過程中,第一要符合兒童的語言特點和思維方式,多用簡單句便於兒童理解。第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以通過遊戲互動等,潛移默化地促使兒童形成良好的習慣和性格。第三,應根據兒童心理髮展特點區分年齡階段,增強針對性,觀眾群體會更明確也能增加家長的選擇性。

  提升父母能力,建立更好的親子關係

  針對家長的攀比心理,李新旺認為,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帶孩子適當觀看兒童劇能夠增進孩子與孩子之間的交流互動。最重要的是,家長在帶著孩子參加完相應活動時,應該和孩子交流討論,不能只是趕時髦,不能只重視過程而忽視效果和內容。

  好的兒童文化產品,並不僅僅對兒童的快樂成長有幫助,更有助於家庭的社交生活。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和孩子一起的活動可以讓家長借機會與孩子建立共同話題,這個共同話題其實是親子關係的黏合劑,能夠加深親情。如果家長們把每次和孩子看劇、參加活動等機會當作難得的親子互動時光,更純粹更快樂地與孩子一起投入到這個過程中,轉變固有思想,那麼自然能夠減輕攀比、功利思想。

  除了加強對孩子的教育,對父母的教育也需要跟進。“父母都願意花大量錢在孩子身上,周末陪孩子參加不同的補習班和興趣班,但父母很難有時間花在自我教育上。”有養創始人周洲說,讓孩子和父母一起成長的親子教育也很重要。周洲說,父母的教育,是我們應該補上的一課。父母們應該提升自身的教育價值觀及其能力,建立更好的親子關係。

  (來源:《人民日報》)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