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其他國家也進入“發燒”模式:希臘雅典遭遇40℃高溫襲擊,並誘發了火災;英國部分地區今夏以來持續高溫乾旱,創下半個世紀以來最乾旱夏天的紀錄;7月14日意大利首都羅馬最高溫直逼40℃。
多個北非國家也出現熱浪,摩洛哥出現43.4℃高溫,阿爾及利亞的撒哈拉沙漠地區最高氣溫更是達到51.3℃。在北美地區,加拿大魁北克省7月初遭遇幾十年罕見的連續高溫,持續的高溫天氣導致70人死亡。與中國同處東亞地區的日本、韓國出現大範圍高溫熱浪,導致近百人死亡、上千人中暑。
好消息是,這場高溫覆蓋的部分地區有望開始“退燒”。中國氣象局中央氣象台首席預報員許映龍說,從8月5日起,中國東北和華北地區的高溫範圍將逐漸減小,而江南和江淮等地的高溫範圍將逐漸增大,中國中東部大部分地區仍多高溫悶熱天氣。北京的高溫天氣目前有減弱的趨勢,但8月7日立秋後仍有可能出現高溫高濕天氣,京津冀地區預計還將有2到4天的高溫天氣。
誰在“燜燒”地球?
那麼,究竟是誰在“燜燒”地球?全球氣候變暖,這可能是人們想到的第一個關鍵詞。
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首席艾婉秀告訴記者,從氣候背景來看,全球氣候變暖的確會導致高溫風險加劇,也是今年高溫熱浪異常的大背景。但她同時提到,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並不意味著每個地區的增暖速度都一樣。
在她看來,全球氣溫上升速度呈不對稱性,一方面是北方升溫速率高於南方,這表現在今年夏天,北極地區高溫的極端性要高於低緯度地區;另一方面是,最低溫度的上升速率,要高於最高溫度的上升速率。
以中國為例,儘管今年中國的高溫日數是1961年以來的第三位,但最低溫度卻是1961年以來最高的——最低溫度高意味著,夜間溫度不返涼,加重了炎熱程度。
至於極地“高燒”,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呂俊梅說,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北極地區氣溫的上升速度高於其他地區,大概是其他地區的兩倍,這種現象叫做“極地放大效應”。
在她看來,今年夏天發生在北極地區的罕見極端高溫,主要源於今年冬末春初,北極地區開始出現的氣溫異常偏高現象,當時黃河站的氣溫出現高於0℃的天數,氣溫比常年氣候平均偏高10℃左右。到3月,北極地區氣溫偏高的趨勢更明顯,並持續到夏季,導致冷空氣活動減弱——這是此次高溫事件的主要原因。
相應地,北極地區氣溫高了,冷空氣向南擴展的活動就弱了。艾婉秀說,加之控制東亞地區的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位置異常偏北、強度偏強,平均強度超過常年同期兩倍以上,受其影響,中國中東部地區以及韓國、日本等地氣溫異常偏高,也就容易出現高溫天氣。
還有一個“主觀上的炎熱”。中央氣象台首席預報員孫軍補充說,副熱帶高壓控制區域水汽條件相對比較充足,所以主要以悶熱為主,由於濕度較大,體感溫度往往比觀測氣溫高,比如近期的北京,雖然有時氣溫並未達到35℃的高溫天標準,但人卻感到悶熱難忍,主要還是由於濕度大,體感溫度高,南方更是如此。
頻繁走進生活的“全球氣候變暖”
按照國家氣候中心專家的說法,可以從辯證唯物主義觀看待此次高溫,其偶然中的必然,就是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而必然之中的偶然,則要歸結於今年極地環流和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異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