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芯片國際棋局:全球半導體產業調查之日本篇
http://www.CRNTT.com   2018-06-19 09:16:47


 
  有業內人士指出,儘管當時日本公司看到了個人電腦市場的動向,但仍執著於成品率,在降低成本方面比較欠缺。對比日韓的半導體公司會發現,韓國公司在成本上大幅領先於日本公司,生產同樣的元器件,日本公司使用的設備數量竟是韓國的2倍,生產流程過長,進而無法降低成本。

  另有分析指出,這也和日本製造商沒有採取Fabless模式有關。這種水平分工的發展模式可以使專業公司專注設計,代工廠專注生產,可以對市場變化做出迅速反應,將機器折舊影響到的成本劣勢降到很低。

  “日本的半導體製造大多仍是大集團下的子部門,儘管個別產品有不錯的成績,但在品牌占有率達到一定程度後,該模式無法再有效推升其半導體的零組件往下一個里程碑前進。Fabless模式是半導體產業在規模經濟發展下的必然走向。而以日本的發展模式來看,與其說錯失了市場的大變化,不如說半導體發展有很強的規模經濟作為營運支撐,而日本製造商未能發展出具有相對應經營型態與經濟規模的廠商,造成其競爭力不斷被削弱。”集邦拓墣產業研究院研究經理林建宏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此外,日本半導體產業也受到了外部貿易摩擦的影響。日本半導體業的不斷崛起,讓美國同行危機感攀升。這可以從媒體報道窺見一斑。1978年,美國《財富》雜誌刊登了《矽穀的日本間諜》的報道;1981年3月和12月,又兩次刊登報道敲響美國半導體行業的警鐘。1983年,《商業周刊》雜誌刊登了長達11頁的《芯片戰爭:日本的威脅》的專題。

  隨著日本廠商的大量產能進入市場,供給嚴重過剩引發了全球DRAM的價格暴跌。1985年6月,美國半導體工業協會(SIA)向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提起對日本半導體產品傾銷訴訟;此後,美光向美國商務部提起日本64K DRAM傾銷訴訟。“日美半導體戰爭”正式開戰。

  這場戰爭最終以“日美半導體協定”了結。協定內容主要包括改善日本市場的准入和終止傾銷。美國加快推進研發,成功奪回寶座。到1993年,美國半導體公司的世界份額重回世界第一,並保持至今。

  由於外部貿易摩擦激化,日本公司開始向內需拉動的增長模式轉型。在1985-2000年的15年間,日本電子產業的產值和出口增加了1.5倍,而內需增加了2倍多。

  在1990年代初,日本經歷了泡沫經濟崩潰,進入“失去的20年”。2000年以後,日本GDP增長停滯,日本電子產業總體出現衰退。2013年日本電子產業的產值是11萬億日元,不到峰值時(26萬億日元)的一半。

  “1980年代末,日本經濟達到了全球第二,美國以廣場協議和日美半導體協定來施壓,這大幅打壓了日本企業的獲利能力。而韓國趁勢舉國家之力來發展半導體行業,不久後日本經濟泡沫破裂,補貼難以維繫。”顯示及半導體行業咨詢機構CINNO副總經理楊文得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半導體行業發展和一國的宏觀經濟情況息息相關,因為這是資金超級密集的產業,需要持續的、大規模資金投入才會成功。當一國經濟整體不景氣時,就難以大力支持其發展。

  重振:結構性改革和重啟“官產學”項目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