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介紹,“馬踏飛燕”現在陳列在“甘肅絲綢之路文明”展廳最顯眼的位置,也是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大家來我們這裡,很重要的一個目的就是來看它。”
不過“馬踏飛燕”出土以來,關於其名字的爭議也一直相伴。一些學者指出,“馬踏飛燕”這個最廣為人知的名字可能並不準確,“大家主要的爭論焦點在於馬蹄下所踩的到底是不是‘燕’,因為燕子的尾巴是分叉的,而這座青銅器上鳥尾巴並沒有分叉。”甘肅省博物館的這名工作人員說。
北青報記者查詢後發現,除了“馬踏飛燕”外,這件青銅器還有“馬超龍雀”“銅奔馬”“馬襲烏鴉”“鷹掠馬”“馬踏飛隼”“凌雲奔馬”等多種叫法。近日還有媒體稱,“馬踏飛燕”可能會被統一改名為“銅奔馬”。
甘肅文物局:學界只用“銅奔馬”
北青報記者了解到,之所以有“馬踏飛燕”改名“銅奔馬”的說法,是因為有報道稱,甘肅省文物局局長馬玉萍在本月5日甘肅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2018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新聞發布會上曾表示“文物部門及有關領域的專家一直堅持使用‘銅奔馬’這一名稱,我們認為是科學、準確和規範的,因此我們提倡統一使用‘銅奔馬’名稱。”
7日上午,北青報記者聯繫了馬玉萍局長,她表示之前的報道對她的表達理解上存在一些偏差,她認為,在學界應該提倡大家統一使用“銅奔馬”,但是在民間,大家如何稱呼這件青銅器,是一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
“在學界大家一般都稱呼‘馬踏飛燕’為‘銅奔馬’,在博物館的介紹、文物存檔、文物研究中,大家也都統一使用這一名字。”馬玉萍說,“在民間,大家喜歡叫什麼就叫什麼,哪一個名字更傳神,更朗朗上口,更容易被人接受,那它就是一個好名字。”
對話
甘肅省文物局局長:對“銅奔馬”這個名字也不太滿意
7日上午,北青報記者聯繫了甘肅省文物局局長馬玉萍,馬玉萍表示,研究人員都繼續使用“銅奔馬”這個名字。不過她自己對“銅奔馬”這個名字其實也並不太滿意,因為這個名字只描述了青銅器中的馬,卻漏過了馬腳下的鳥,“我們也歡迎大家能夠給這件國寶起出更好的名字”。
北青報:“馬踏飛燕”“馬超龍雀”這兩個目前較為廣泛的名字都是誰起的?
馬玉萍:“馬踏飛燕”是目前大家對這件國寶最為普遍的稱呼,之前有傳言說這個名字是郭沫若起的,我就這個問題專門詢問過甘肅省博物館的老館長,他在上世紀70年代初參與過接待郭沫若的工作。老館長告訴我,當時別人向郭沫若介紹這件文物的時候,就已經使用了“馬踏飛燕”這個叫法,所以肯定不是郭沫若起的,但是到底是誰,現在也無從查證了。
後來又有人提出了“馬超龍雀”這個名字,並一度被傳為是這件文物的準確命名,但實際上這個名字是學者牛龍菲在1983年的時候提出的,他當時的主要依據是《東京賦》裡面有“龍雀蟠蜿,天馬半漢”這樣的描述,他覺得這座青銅器表現的就是“龍雀”與“天馬”,不過這個名字傳播度實際上並不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