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零售業和服務業強勁增長彌補了製造業減速勢頭。圖為消費者在北京一家大型超市內購物。(路透社) |
中評社香港1月20日電/新年頭兩周,全球股市見證了至少45年內最糟糕的開局,人們不禁再次對世界經濟憂心忡忡。
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1月17日載文《別恐慌,中國只是在成長》自我進入金融界以來,就聽說當股市在新年頭幾周下跌時,往往預示著這將是棘手的一年。
大多數評論員很快找到了這次的罪魁禍首:中國。他們的理由是:中國經濟疲軟、股市暴跌、貨幣貶值。
除了來自中國的風險,在所謂的新興經濟體中,其他國家也存在挑戰。與此同時,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速仍不如金融危機之前,各國都在盡力表現得比哪怕最謹慎的預測更好一些。
但市場很少朝同一個方向發展,對市場發展的一致解釋也并不總是對的。在近期指標中,沒有任何東西表明中國經濟硬著陸了。若是硬著陸,必然給全球經濟帶來嚴重後果。中國經濟正在經歷必不可少而又錯綜複雜的結構性改革,最近的波動不應掩蓋中國已取得的進展。雖然在成功對經濟進行再平衡方面政府將面臨挑戰,但不能確定全球股市恐慌是由最近發布的中國經濟數據引起的。
至於人民幣,隨著中國采取了使人民幣國際化的行動,觀察家們想要知道貨幣的走向變得更難。但為什麼大家要將之視為如此大的一個窘境,而不認為這只是中國成熟之際新的發展狀況?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允許人民幣成為國際儲備貨幣家族的一員後,人民幣只是變得比過去十年稍難預測而已。
人民幣正處於變得更像其他貨幣的過程中,今後它的使用範圍會更廣。它的時漲時跌意味著人民幣既會有下跌期,也會有上漲期。因此將人民幣形容為“貶值”具有誤導性,很可能對世界市場毫無幫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