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戰略雖然振奮人心,但是對農村的偏見仍束縛了年輕人的手腳,身份難被認同成為人才下沉農村的實際障礙。“我們公司離銀川20公里,在農企中條件算好的,可在家長眼裡孩子‘下地’就成了農民,大學等於白上。去年,公司僅有的三名大學生被父母拽走了兩名。”寧夏賀蘭縣一家農企負責人趙建文說。
除了苦、臟、累,對農民身份缺乏認同感之外,大學生專業培養與就業方向之間脫節,也使得農科大學生到農企農村工作底氣不足,不少農企對應屆農科大學生的能力也存疑慮。寧夏大學農學院教授吳心華說,專業實踐是提升農科大學生能力的重要方式,也讓學生在校期間就能了解到社會需求。目前,因為師資力量有限、教師精力有限,實踐基地缺乏強有力支撐,學生實踐機會少、實際操作能力有欠缺。加上學科建設不健全,學生的知識面較窄,學生有沒有能力、敢不敢到農村去也是一個問題。
“引才用才強才”推動人才下鄉
鄉村要振興,必須在吸引人才下鄉上盡快破題。受訪對象對《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說,建議出台鄉村振興人才計劃,提高下鄉人才的獲得感。
首先,出台鄉村振興引才專項政策。寧夏近年來出台了多個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工作的政策,雖然這些政策鼓勵高校畢業生投身農業農村,但大多以基層公務員、公益性崗位等為引導方向,對農業農企引才關注較少。
除了農科人才,鄉村振興也需要營銷人才、管理人才等,目前這些人才的引進政策分散在農牧、科技、人社等不同部門。寧夏人社廳人才開發與市場處處長張月明建議,應整合不同部門,針對以大學生為主體的農業人才出台鄉村振興引才專項政策,明確這類人才在農企、農村就業一定年限後可享受現金補助、購房補貼等獎勵,並對到農村創業的人才提供貸款支持等,切實提升人才獲得感。
其次,給下鄉人才“身份”。鼓勵人才投身農村首先要解決他們的“身份”問題。趙建文、沈興虎等人建議,可在公務員考試、職稱評定等方面出台鼓勵政策,在基層編制上向農科大學生等鄉村振興需要的人才傾斜,給下到農企、農村的大學生一個“身份”,培養一批既能適應現代農業,又能“留得住”的人才隊伍。
再次,轉變人才服務農業農村的方式,向全方位技術托管轉變。農業生產的高風險、高投入,只能通過高技術的投入來化解。破解農業科技一家一戶落地難問題,多位受訪者認為,全方位技術托管將是重要的解決之道。
寧夏大學農學院教授孫權、張光第等認為,今後,農技人才不能只盯著一個村、一片地,而是要負責一個區域從園林設計到田間管理方方面面,這樣既能降低成本提升效益,凸顯農業規模化效益,也能緩解人才不足的難題。這就需要轉變人才使用方式,鼓勵組建公司或團隊,通過全方位技術托管將知識技能一攬子帶到田間地頭。
最後,加大全科人才培養力度,適應鄉村振興新需求。農企大多希望引進懂技術、會管理、能創新的複合型人才。針對當前農科人才供給中存在的知識面窄、實踐經驗少等問題,李文華、吳心華等建議,涉農院校應加快建立“土肥水種保管工”齊全的學科體系,讓學生在校期間練好“內功”,並結合電商、營銷等課程培養全科型農業人才。加大對農科人才專業實踐經費的投入,增加大學生實踐機會,推動農科大學生學以致用服務農業農村。
(來源:瞭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