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省委黨校閩台關係研究中心副教授嚴志蘭 |
中評社廈門9月25日電(記者 鄧冠英)福建省委黨校閩台關係研究中心副教授嚴志蘭日前出席廈門大學“台灣研究新跨越”學術研討會,並在發言中指出,兩岸政治、經濟、文化、社會關係發展的廣度、深度、速度不一致,兩岸社會關係和平發展是兩岸政治關係、經濟關係、文化關係和平發展的必然結果,亦有助於兩岸政治關係向縱深推進。
嚴志蘭指出,兩岸經濟關係達到一定深度之後,再向前推進有一定難度,而兩岸政治關係的推進更是難上加難,通過發展兩岸社會關係,加強兩岸的溝通、了解,增強互信、建構共同認同就成為現階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一條可行之路,此外,亦可經由社會認同的橋梁達到兩岸共同的文化認同和政治認同。
嚴志蘭指出,兩岸社會關係的本質是在中國社會大系統之下的子系統,而且這兩個子系統目前尚未完全對接與融合,甚至在某些社會意識形態上還存在很強大的排斥效應,因此,兩岸社會關係和平發展的基本內涵主要包括:第一,“一中框架”,即兩岸社會都是中國社會下的兩個子系統;第二,兩岸兩個社會子系統各具特色,也各具優勢;第三,在當前兩岸社會互動中,兩岸雙方均不以消滅或否定對方為前提;第四,兩岸社會互動以中華民族利益及共同利益為依托,以兩岸情感聯繫為重要紐帶來推動。
對於推動兩岸社會關係和平發展的路徑思考,嚴志蘭認為,以過去三十年的觀察,夯實的經濟關係有助於兩岸擁有共同利益及形成命運共同體,對確保兩岸社會關係和平發展至關重要;此外,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才能維護台海局勢穩定,是兩岸社會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而推動兩岸社會重新連接與融合,建立信任,才能為兩岸政治關係和平發展提供強大的社會氛圍和支持基礎;最後,兩岸同文同種,在推動兩岸社會互動中,必須強化文化的價值與重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