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1944年刺殺希特勒為什麼會最終失敗?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9-30 10:38:20  


  中評社香港9月30日電/希特勒經常通過突然改變行程來預防別人的暗殺。

  新華網報道,每年的7月20日,許多德國人都會想起一個人,他就是反納粹的德國軍官馮.施陶芬貝格。1944年的這一天,德國夏令時12點42分,他在德國東普魯士拉斯登堡的狼穴大本營刺殺希特勒未遂。69年後的這一天,軍事史專家、“戰爭史研究”叢書系列主編閻京生做客“上圖講座”35周年與《東方早報.上海書評》創刊5周年系列講座,回看這一發人深省的歷史事件原委。在他看來,刺殺行動的失敗具有必然性,但這場軍事政變作為二戰中德國抵抗運動的集中縮影,反映了德國各階層對於德國近現代歷史的一種“補償性反思”,“它向世界及歷史證明,德國抵抗運動曾經敢於做出決定性的一擊”。

  一系列密謀功敗垂成

  希特勒有被迫害妄想症,經常通過突然改變行程來預防別人的暗殺,然而他防備的對象是共產黨和猶太人等,他從未想到,在他的軍官團和武裝部隊內部,滋生了一股又一股反對他的力量,每一次都幾乎置他於死地,而他每一次都僥幸地逃生了。

  軍官團與希特勒早期的衝突來自希特勒對總參謀部的不信任。過去,這個無知的前奧地利下士一直把總參謀部看成神秘的戰爭計劃製造基地,想當然地以為只要政治領導人提出需求,總參就可以在任何形勢下制訂出完善的作戰計劃。然而他很快發現,總參對於他透露關於未來戰爭的計劃(著名的《霍斯巴赫備忘錄》)並不感冒,他們並不願意打一場軍事上毫無準備的冒險戰爭。幾番交涉下來,軍官團很快形成了一個反對希特勒的小集團“貝克-戈台勒集團”,但是他們的反納粹運動並不是出於對法西斯暴政的反感,而只是對他糟糕的軍事政策的一種自然反應。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