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明天 高校怎樣面對生源競爭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6-06 13:46:10


  中評社香港6月6日電/據報道,高考前夕,中國教育在線發布《2014年高招調查報告》。一系列統計數據表明:雖然今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實現了連續5年下降後的首次回升,但直到2020年前後,我國18歲適齡人口總體趨勢下降明顯。在“生源危機”帶來的種種挑戰面前,改革已成為我國高校化“危”為“機”的必然選擇。

  事實上生源問題對於一部分學校已經變成了危機,春江水寒,民校先知。一些民校已經感到了生存的壓力。因此,面對生源危機,教育機制首先要做的一項改革就是建立高校退出機制。這個對於民辦院校當然沒有問題,招不到人,賠錢了、沒錢了,停辦就是了。但對於為數眾多的公辦院校來講,恐怕再過十來年也將面臨招不到學生的窘境,那麼這些學校怎麼辦?現在就應該未雨綢繆,設計出關於高校退出、相關人員資產安排的可靠可行的方案,並上升到法律層面,免得到時候手忙腳亂。

  對於那些幸存的高校而言,也不是高枕無憂,而是要面臨激烈競爭。對於四平八穩的中國教育和中國高等教育而言,有危機總比沒有危機好,有競爭總比沒有競爭好。但作為教育改革的頂層設計者,一定要引導這一競爭成為良性競爭,而不是惡性競爭。如果現行的教育機制不改革,競爭必然趨向惡性。在高考“大一統”,高校辦學高度行政化的現實中,大學千校一面的同質化現象非常嚴重。就算將來入讀大學是買方市場,實際上學生家長在這種情況下也無從選擇。

  從高校的角度來看,在將來生源高度緊張的那一天,高校也難以通過辦學特色吸引生源,而只能通過各種優惠政策吸引學生,諸如提供獎學金、學費優惠,良好的生活、教學條件等等。其實這已經在目前的自主招生中看出一些端倪來了。我不是說學校不應該做這方面的工作,其實不但要做,而且要做好。但學校如果單純依靠這些手段來吸引學生,那就是悲劇了。學校的辦學資源其實是有限的,這邊投入得多,那邊就投入得少,彼長此消,教學科研必然會受到影響,最終受傷害的還是學生、社會,乃至整個教育事業。

  那麼在激烈的競爭中,學校如何吸引學生,才算是良性競爭呢?依靠辦學特色。學校可以辦得很大眾,以就業為導向,培養出來的學生招之即來,來之能戰;也可以很小眾,專門“務虛”,以培養學生人文素質為鵠的;可以是職業教育型,也可以是研究型學術型;可以突出此專業,也可以突出彼專業。總之,最後學生和高校各取所需,各得其所,高校的教書育人和科學研究才能夠得到真正意義上的發展。

  老實說,這種理想的境地在現行的教育機制之下很難實現,那麼教育改革應朝著什麼方向行進?答案已經很清晰了,那就是還高校的自主辦學權,讓高校能夠“我的地盤我做主”。當然自主辦學的高校也可能犯錯,那就讓這些高校被淘汰吧,至少他們能夠自主地“願賭服輸”,這總比無法自由選擇而坐以待斃“窩囊死”要強。

  (作者:周雲 來源:廣州日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